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戈壁草原上,曾经作为转场工具的双峰骆驼,正通过全产业链重构焕发生机。在“政府搭台、企业引领、牧民参与”的发展模式下,福海县将传统畜牧业升级为科技驱动的现代化全链条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福海县位于阿勒泰地区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县域内有大面积的荒漠草场。该县依托南戈壁荒漠草场,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将地缘、资源优势转化为骆驼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按照每峰骆驼配备500~800亩草地的标准,累计划定荒漠草场500万亩,为发展骆驼养殖业提供充足的天然牧场。同时,大力建设集中养殖圈舍、牧民住房37套,逐步改善牧民住宿和骆驼养殖条件。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养殖骆驼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牧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牧民投身骆驼养殖产业。
为提升养驼牧民的健康养殖技术水平,降低骆驼疫病发病率、提高幼驼存活率,福海县持续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牧场,为养驼牧民提供饲草料及药物等生产资料,帮助牧民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养驼牧民数量从2007年的13户增至现在的438户,骆驼存栏量从0.3万峰增至3.64万峰,实现了骆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成功将骆驼从“沙漠之舟”转变为让百姓致富的“经济之舟”。
把好奶源质量是驼奶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福海县已设立9个收奶点,通过完善牧户档案,建立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提升奶源质量水平。政府与企业共同构建起从牧场到车间的品质管控链条,对牧民挤奶的设备和储运作出具体规定,要求牧户定期更新健康证,挤奶器定期清洗,确保奶源质量安全。同时,建立分级考核制度,对坚守奶源诚信、质量过硬的养驼牧民颁发“诚信奖”“质量奖”并发放奖金予以鼓励。以2024年为例,福海县在全国养驼牧民代表大会现场发放奖金1500万元,涉及牧民100余户;线下累计发放奖金3148万元,涉及牧民200余户,形成了质量效益良性循环,激励牧民积极提升奶源质量。
在政策扶持方面,福海县持续加大养殖贷款补贴力度,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产业规模化发展。针对牧民发展骆驼养殖面临的资金难题,政府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牧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降低牧民养殖成本。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驼奶产业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驼奶产业发展中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福海县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成立了新疆骆驼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骆驼产业工程中心,投入资金2亿元,为驼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发展初期,驼奶保鲜技术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2014年在该县成立以来,就以打造顶尖驼奶品牌为发展目标,坚持引领骆驼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投资1500万元率先完成双峰驼基因图谱测序,解开了骆驼的基因之谜。为研究驼奶保鲜技术,企业科研团队经过15个月103次实验,独创出驼奶粉冷冻干燥技术和“生物滤网·物理灭菌”技术,突破了骆驼奶保鲜难题,为骆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建成中国驼乳行业内第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拥有驼乳行业内首个万级净化生产车间;已全面研发生产驼乳制品、驼乳化妆品、驼乳保健品、驼肉制品及驼绒制品等五大系列30余类产品,实现了从单一驼奶产品向多元化产品的转变,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为解决牧民发展骆驼养殖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销售困难、就业难等问题,该企业开创了“三零扶贫模式”,即零成本投入、零经营风险、零距离就业,帮助牧民发展骆驼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
“零成本投入”是指企业采取从公司直接借款、给贫困牧民担保贷款和倡议全国各地经销商预付货款给牧民三种方式进行金融扶持。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为牧民提供无息贷款1.92亿元,骆驼种群数量每年增长11%,驼奶供应量每年提升13%,养驼牧民收入增速超7.6%。这种金融扶持模式,解决了牧民的资金难题,让他们能够安心发展骆驼养殖,扩大生产规模。
“零经营风险”是指企业采取驼奶收购“订单制”,只要是牧民生产的合格驼奶都会上门收购,并实行“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保护机制。2024年,阿勒泰地区驼奶市场价为每公斤18~22元,企业收购价为每公斤28元,实现了订单保底,解决了养驼牧民的后顾之忧。这种收购模式,让牧民不用担心驼奶的销售问题,稳定了牧民的收入来源。
“零距离就业”是指企业为低收入牧民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公司建立22条收奶线路,订购22辆冷链运输车,为养驼牧民提供上门收购服务,并为牧民提供奶站管理员、驼奶运输员等就业岗位50余个。辐射带动饲草种植、乳制品加工等农牧民群众948户2844人就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增加了牧民的收入,还让牧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日,在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喀拉毕亚村,牧民古丽巴合提·赛力克身着蓝色防菌服,熟练地操作着挤奶器为骆驼挤奶。“2022年转养骆驼后,收入比从前养牛翻了好几倍!”古丽巴合提·赛力克笑着对记者说。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牧民们的养殖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牧民们主要以传统的放牧方式养殖牛羊,收入不稳定,且需要经常转场,条件艰苦。如今,通过科学养殖骆驼,牧民们实现了“订单养殖”,不再担心驼奶的销售问题。
饲草的营养配比误差也关系着泌乳驼的产奶量。为实现四季均衡供奶,古丽巴合提·赛力克种植了33亩饲草田,年产苜蓿草2.15万公斤,但仍需购入青贮玉米、黑麦等饲料补充缺口。这种“自种+采购”的混合饲喂模式,在当地已成标配。每峰骆驼日均需要18公斤粗饲料+4.5公斤精饲料,科学的饲养方式确保了骆驼的产奶量和奶质量。古丽巴合提的庭院里,12峰泌乳母驼在圈舍内悠闲反刍,冬季驼奶日产15公斤,夏季最高能产到50公斤,稳定的收入让她的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在该县喀拉玛盖镇哈拉苏村,养殖大户铁格斯别克·阿尼依汗的驼圈旁的自动化挤奶站机器轰鸣。来自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乡的哈斯叶提·波拉提熟练操作着恒温储奶设备,洁白的驼奶沿着无菌管道汩汩流入储奶罐。哈斯叶提·波拉提在铁格斯别克的牧场工作的2年间,月收入达8000元,更掌握了科学配比饲草、疫病防控等奶驼养殖核心技术。“等攒够30万元本钱,我也要开始养骆驼!”他信心满满地说。
这种“打工学艺—自主创业”的进阶之路,在福海县已形成规模化人才培育机制。全县骆驼合作社通过“大户带小户”模式,培育新型职业牧民,其中跨县域务工人员占比达27%。养殖大户不仅向新户提供优质种驼,还通过乡级和县级的技术科普宣讲课堂向其他牧民分享骆驼疫病预防、饲草配比和挤奶消毒等12项标准化流程,带动周边牧民实现从少养到多养的跨越,年收入大幅提升。
驼奶产业的兴旺,激发了福海县经济发展活力。饲草种植、物流运输、农机销售等配套产业随之崛起。曾经的游牧家庭在县城购置商品房和店铺门面,妇女开办特色餐饮店,年轻人返乡成为防疫技术员,形成“养驼—加工—销售—服务”的闭合价值链。牧民们不再仅仅依靠驼奶养殖收入,而是通过参与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多元化增收。
●202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骆驼产业发展。其中,《骆驼生乳质量分级标准》的发布,规范了驼奶的质量标准,使驼奶生产有了明确的质量依据;《“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为骆驼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024年,驼奶产能为1.85万吨,需求量为1.58万吨,产能利用率达90.3%。预计到2030年产能将增至2.9万吨,需求达2.43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5.1%。
●2024年,中国骆驼存栏量达到约76万头,同比增长约6.5%。其中,新疆骆驼存栏量约为38万头,内蒙古约为30.4万头。预计2025年中国骆驼存栏量将突破80万头,同比增长约5.3%。
●2024年,中国驼奶市场规模突破25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2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