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公共实验室
现场考察山东省洼地绵羊原种场青贮玉米
9月25-26日,山东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2024-2025年度工作总结会暨青贮玉米现场观摩会在滨州顺利召开。会议以“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观摩学习”为主题,通过岗站述职、现场考评、产业研讨和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全面总结体系年度工作成果,谋划未来发展方向。
体系首席专家杨国锋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副首席专家张桂国教授以及各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等30余名代表参会。
岗站协同推动产业创新
在年度工作总结环节,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与创新突破。述职内容涵盖品种选育、技术推广、产业服务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体系在推动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考评流程,与会专家进行了体系年度考评,并就2025-2026年度体系工作重点与发展规划开展了深入研讨。
杨国锋教授在总结讲话中对各岗站专家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针对年度经费执行、工作简报信息报送等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他要求体系成员对照“十五五”项目任务书,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振兴山东牧草产业贡献更多力量。
青贮玉米全产业链实践展示
观摩会阶段,体系专家团队先后考察了多个示范基地。
在山东省洼地绵羊原种场,岗位专家贾春林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峰单17、峰单118、鲁饲1号三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特性与栽培技术。这些品种在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方面表现突出,为草食家畜提供了优质饲料资源。同时还为专家们介绍了“种草养羊”模式和中国农大山东滨州洼地绵羊科技小院建设有关情况。
在阳信万邦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专家们实地观摩了全株玉米青贮的机械化收割、粉碎和裹包青贮操作全流程。现场演示展示了如何通过标准化操作提升青贮饲料质量。
在阳信福安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与会专家们实地观摩了青贮专用玉米品种鲁饲1号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现场进行了机械化收割、粉碎和青贮。并参观了公司牛肉预制菜加工生产线和牛肉深加工产品展厅。
在山东绿风农业集团种植基地,专家团队对青贮专用玉米品种鲁饲1号进行了综合性状评判和现场测产。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产量、抗病和品质方面均有显著优势。
体系专家还考察了山东无棣苜蓿科技小院的建设运营情况,深入了解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
滨州研究院的全球化布局
活动期间,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兵向专家们汇报了研究院国际化科技合作发展情况。近年来,该研究院通过“向西深化欧洲合作,向东拓展北美市场,向北连通中亚走廊,向南深耕东南亚腹地”的全球布局,构建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研究院创新推出的“N+1+N”全球网络布局模式(在全球布局N个研发中心,在滨州建设1个概念验证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N个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技术引进与输出的双向通道,推动了畜牧兽医科技的国际化发展。
山东“粮改饲”成果显著
本次会议的召开有着深厚的产业背景。山东省自2015年启动“粮改饲”项目以来,已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7.7亿元,构建起覆盖120个农业县区的政策实施网络。
截至2024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191.56万亩,其中青贮玉米186.23万亩,形成年生产176万吨(折干)饲草的生产能力。全株玉米青贮年产量从不足300万吨增加至500多万吨,成为支撑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饲草资源。
青岛农业大学拥有黄河中下游唯一的草业学院和山东省唯一的草学学科博士点,在牧草分子育种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研发的“赛迪5号”紫花苜蓿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推广26.5万亩,有效总结推行了“种草改盐”生态治理模式。
科技引领牧草产业新发展
山东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将继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饲草产业布局,加强优质饲草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推动“粮改饲”工作向纵深发展。
随着“十五五”项目的启动,体系将聚焦种质资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智慧牧草应用等前沿领域,为山东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次年度总结会和现场观摩会的成功举办,为山东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新一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为山东省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注入新动能。
记者:付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