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链条,而饲料安全尤为关键。长期以来,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是危害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成为威胁饲料产品安全的难题。
近期,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莲芯肠安”本科生科创团队,揭示了霉菌毒素相关致病机制,并成功从天然植物中筛选出关键有效成分——异莲心碱,为防控生猪霉菌毒素中毒提供了全新策略。
霉菌毒素是由谷物原料在种植、储存过程中受真菌侵染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无色无味等特点。在仔猪饲养阶段,霉菌毒素极易引发顽固性腹泻、生长停滞甚至死亡,给生猪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长期以来,传统应对方式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饲料进行脱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部分拦截毒素,且容易吸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反而降低了饲料利用率。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莲芯肠安”本科生科创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首次系统揭示了霉菌毒素通过引发“铁死亡”致病的新机制。“霉菌毒素会扰乱细胞内的铁代谢平衡,催化产生大量活性氧,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结构像金属生锈一样逐步崩解,最终导致肝肠等器官功能受损。”学生团队负责人王诗淇解释道,“我们发现核受体蛋白RORγ是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开关’。”
项目指导老师、学院蔡德敏教授介绍,这项研究为开发安全高效的下一代脱霉技术提供了原创性思路。基于该发现,团队通过分子对接与筛选,从上千种植物活性成分中锁定一种源自中药材莲子心的天然生物碱——异莲心碱。实验证明,这种物质能精准激活RORγ,增强细胞的自我防御能力,从而有效阻断“铁死亡”进程。
目前,该项成果正在进行成果转化。扬州大学作为技术第一完成单位,已将“霉菌毒素中毒病防治药物开发与应用”核心技术以100万元价格转让给相关企业,正式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未来,团队计划将该技术拓展至家禽、反刍动物等多种畜禽养殖领域,助力构建覆盖多物种的新型饲料安全保障体系。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少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