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20时26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黑土育丰景 猪业启新程
——千余行业精英齐聚哈尔滨,共绘东北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10-15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177


9月25日,全国养猪行业协会会长/秘书长座谈会现场。


中畜养猪大会暨国际猪业博览会启动仪式。


省际猪业参展团代表齐聚哈尔滨。


9月25日,兆丰华集团新品发布会现场。


9月26日晚,福建新正阳之夜晚宴成为促进交流、深化情谊的欢乐舞台。


9月25日,南北猪业交流会暨猪场精益生产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9月25日至26日,以“促进南北交流合作,助力东北猪业振兴”为主题的东北养猪交流会暨第三届黑龙江TOP40猪业峰会在哈尔滨市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畜牧业协会指导,汇聚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企业代表千余人,围绕东北生猪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度探讨。与会嘉宾从种源自主、疫病防控、成本优化、数智化转型、南北协同等多维度建言献策,共同绘制东北猪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本文基于会议内容,整理汇集了与会嘉宾关于行业现状、核心问题、创新路径与未来的核心观点,以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参考。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


东北猪业面临三大挑战



东北猪业“扬长”与“补短”。东北拥有“粮仓托举猪仓”的独特优势,玉米、大豆产量占全国40%-50%,饲料成本较南方每吨低150-200元,为生猪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产业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种源依赖(核心种猪自给率不足50%),技术短板(智能装备国产化率仅30%,疫病防控技术相对落后)以及协同壁垒(三省一区,即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滞后)。针对未来,我认为“扬长补短”战略,即深化种养结合、组建创新联盟、攻坚种源自主化,并建立三省一区协同机制,统一标准、共建大数据平台。到2030年,力争实现科技贡献率超过65%、规模化养殖率超过80%,打造种源、装备、数字防疫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东北从生猪“供给基地”向“标准输出地”转型。

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


微利时代的破局之道



当前,中国生猪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期。消费端的疲软、产能的过剩、成本的刚性压力,让猪价长期在低位徘徊,行业微利甚至亏损成为常态。这一轮周期不仅持续时间长,更因养殖主体的持续补栏、产能去化缓慢而呈现出“僵局”特征。内卷化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压低利润空间,却鲜有主动退出者——“都不想言败”的心态加剧了行业阵痛。

然而,危机中亦孕育转机。唯有打破僵局,才能迎来行业洗牌。短期看,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升级推动产能有序去化;长期则需构建差异化竞争能力,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正如历史经验所示,每一次行业低谷都是优质企业脱颖而出的契机。这场寒冬终将过去,但唯有拥抱变革者,方能立于新周期的潮头。

可以用十个关键词概括当前行业的普遍困境:消费上不去,产能难下来,降本空间小,猪价低徘徊,周期或变长,微利成常态,内卷烽烟起,都不想言败,僵局打破时,行业重洗牌。以此与大家共勉。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松林:


南北合作 互学互鉴 汇聚合力



“促进南北交流合作,助力东北猪业振兴”的主题,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猪业振兴的“希望田野”,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唯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才能汇聚合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正业生物与东北猪业发展渊源深厚。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农业部哈尔滨兽医生物药品厂,历经战备搬迁、改制发展,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为行业提供高效、安全的动物疫苗解决方案。近年来,正业生物的多款产品如“正圆瑧”“正伪净”等,在疫病防控领域广受认可,并连续五年获评养猪头部企业5A级供应商。

2025年1月,正业生物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动保行业首家海外上市企业。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科技让动物更美好”的使命,以国际化视野为行业提供精准免疫方案,助力提质增效。

此次峰会不仅是南北交流的桥梁,更是行业智慧的融汇之地。正业生物诚邀各方同仁共谋合作,携手驶向东北猪业振兴的广阔蓝海。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根伙:


猪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



当前我国猪业正处于从“量”到“质”的转型关键期,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环保压力与成本攀升双重挤压,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持续升级。行业必须摒弃短期逐利思维,转向长期主义价值观,通过基因育种、智能养殖和绿色饲料等技术突破,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转变,以技术创新和管理精细化重塑核心竞争力。

面对挑战,政府、企业和养殖户需形成合力,构建可持续生态圈。例如,黑龙江省可依托资源优势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兼顾环保与经济效益。未来,猪业属于坚持长期主义、敢于创新的企业。大北农愿与行业伙伴携手,共同探索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之路,为中国猪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首农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宁:


“以种源控疫病”的新思路



当前,非洲猪瘟等疫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而传统防疫手段已难以应对。通过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我们正从育种源头突破——例如,通过标记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位点,可精准筛选出高抗病力的种猪,其后代存活率显著提升。

国际数据显示,采用抗病育种技术的猪场,抗生素使用量大大下降,养殖成本下降明显。目前,我国在抗蓝耳病猪种培育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行业提供了“以种源控疫病”的新思路。未来,我们计划将抗病基因与生长性能、肉质性状协同优化,真正实现“少用药、多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山东新航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朱琳娜:


噬菌体作为绿色替代品的可行性



噬菌体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精准靶向致病菌的特性,噬菌体既能有效防控生猪常见细菌性疾病,又避免了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现场展示的应用案例表明,噬菌体制剂在改善猪群健康方面效果显著。

我们特别关注噬菌体在绿色养殖中的创新应用。与广谱抗生素不同,噬菌体具有高度特异性,能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通过噬菌体鸡尾酒疗法等新技术,我们为应对复杂细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噬菌体与生物技术的整合应用将为养殖业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嘉吉数聚专嘉(Agriness)全国负责人王亚当:


越是外部环境动荡,越要构建内生增长力



当猪周期与大宗原料价格形成双重挤压时,养殖场的生存法则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突破。我们通过三年跟踪全国200多个规模猪场数据发现,头部企业PSY稳定在28头以上的秘诀,在于将营养配方动态调整与批次化生产管理深度融合。我们开发的妊娠期氨基酸平衡模型,使仔猪均匀度提升12%;而基于大数据的发情监测系统,则让配种受胎率突破92%的行业瓶颈。这些实战验证,越是外部环境动荡,越要通过精准饲喂、健康监控和人才培训构建内生性增长能力,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护城河。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与市场总监王红岩:


慢性消耗性疾病综合防控有方法



猪支原体肺炎等慢性病往往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因长期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我们正业生物提出了“免疫+管理+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方案:通过科学免疫程序建立基础防线,结合精细化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同时优化猪舍环境控制病原传播。这一系统性方案已在合作猪场验证,能显著降低发病率,提升出栏率,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我们正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帮助养殖户建立全流程健康管理意识,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海南育奇药业有限公司刘海微:


采取差异化策略防控猪蓝耳病



蓝耳病作为影响猪群稳定的关键因素,其防控需根据猪场稳定性采取差异化策略。对于蓝耳病稳定场,我们建议通过强化生物安全、优化免疫程序及定期监测,维持猪群健康状态;而对于不稳定场,则需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紧急疫苗接种、环境消毒及病猪隔离,以快速控制疫情扩散。须重视系统化防控方案的重要性,通过减少继发感染风险,确保仔猪顺利渡过断奶期,从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益。希望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为猪场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猪群健康管理迈上新台阶。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素文:


构建数智化产业运营体系



作为深耕生猪养殖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我亲眼见证了从凭经验喂料到用数据养猪的产业革命。真切感受到传统养殖业正在经历一场基因重组式的变革。当AI系统通过声纹分析准确预警猪群呼吸道疾病时,那些曾让我彻夜难眠的突发疫情,如今变成了可预测、可干预的数据模型。我们的养殖场已升级为生物数据工厂——每头猪的基因组、采食曲线、运动热力图都转化为动态资产,而中央决策系统正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般,根据天气预测、饲料价格和市场需求,自动调整出栏节奏。最令我震撼的是繁殖优化模块,它能从百万级配种组合中筛选出最优方案,这种超越人类经验极限的决策能力,正是数智化赋予产业的新维度。

恒众(天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吕全周:


母猪高产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作为从业多年的养猪技术人,我始终认为母猪高产是场精密协作的接力赛。在高产母猪的系统解决方案中,品种选育是这场赛事的首发阵容——只有选择遗传性能优异的大白或长白母猪,才能获得高产的原始筹码。营养调配更是持续发力的核心:怀孕期要像给运动员准备营养餐般精准配比,哺乳期则需提供高能高蛋白的冲刺补给。而日常管理则是贯穿全程,从环境温湿度的严格把控到发情期的精准识别,每个细节都关乎最终产仔数。这正印证了我报告中的核心观点:高产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掉链子,都会让遗传潜力成为镜花水月。

河南新逻辑营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奇:


猪苗育成营养晋级实践



针对以肠道健康为核心的阶梯式营养管理理念,可通过将仔猪育成期科学划分为多个阶段,我们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营养方案:初期采用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和功能性成分,帮助仔猪平稳度过断奶适应期;中期逐步引入发酵原料和酶制剂,促进肠道功能发育;后期则通过优化氨基酸平衡,支持肌肉生长。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过观察猪群采食状态和粪便形态,灵活调整营养晋级节奏,使猪苗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整体生长表现得到显著提升。这种动态匹配生理需求的营养供给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应激反应,更让猪苗以更健康的体况进入育肥阶段,为后续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


当前生猪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



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出栏量等核心指标监测,当前产能已完全恢复至非洲猪瘟前水平,但受饲料原料价格高位震荡影响,养殖成本压力持续加大。从价格走势看,三季度生猪价格呈现季节性回升,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波动,建议养殖户避免盲目压栏或集中出栏。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将继续通过产能调控机制稳定市场,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特别提醒从业者关注冬季疫病防控和环保政策变化,为制定2026年生产计划提供决策支撑。

山东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金党:


科学营养管理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营养创新对畜牧产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通过大量实证案例,详细阐述了25-羟基维生素D3在畜禽养殖中的多重价值。这种创新营养不仅能显著改善骨骼健康,减少骨折和跛行问题,还能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更令人欣喜的是,它还能提升肉品质,改善肉质口感和营养价值。这些效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帮助养殖户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出栏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表明,科学营养管理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为畜牧行业创造更大价值。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


在养殖模式和组织方式上大胆创新



山东作为全国养猪大省,近年来在养殖模式和组织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通过标准化养殖、智能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探索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以及放养模式不仅降低了环保压力,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实践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控和产业链协同方面。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创新,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贡献山东智慧。

正大生物技术总监赵宝凯:


精准用药 科学降本



我始终将精准用药理念视为行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如何通过建立疾病预警模型、优化给药方案、开发替代性产品等举措,降低抗生素使用量。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控,不仅有效控制动保成本,更能从源头提升肉品安全。在养殖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倡导精准用药理念,减少抗生素滥用,可实现动保成本的有效控制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我们正在与养殖场合作试点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分析动物体征数据,实现用药剂量与病情的动态匹配。这种科学降本不是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动保体系,让养殖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广东德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辉德:


北欧农场养猪模式在东北落地



北欧养猪模式以其集约化、环境友好型的特点著称。高效、环保的养猪模式可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精准饲喂、恒温调控和粪污循环利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产业基础,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该模式在冬季保温、饲料本地化适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政策支持、技术培训、产业链协同等维度,有本土化落地的具体路径,探讨了其在东北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与适配性,为东北养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兼具国际视野与实操性的解决方案。这一探索将推动行业向绿色集约化方向发展,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德兴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思维。


东北养猪业在产业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在专访环节,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远飞、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谷实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学中、哈尔滨祥云生猪饲养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清山、山东链享智融农牧科技公司董事长刘勇、佳木斯星海种猪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逯艳杰等来自全国及本土的龙头企业负责人,分享对东北养猪业在全国格局中角色定位的判断。他们普遍认为,东北拥有广袤的黑土资源、成熟的大豆玉米种植体系,为生猪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东北规模化养猪场逐渐增多,已形成育种、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东北持续引进智能化饲喂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向现代化设备转型,推动传统养殖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型,随着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东北将引领全国猪业发展,这不仅是保障国家猪肉供给安全的“压舱石”,更将成为中国猪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标准输出地”,未来前景广阔。

中国畜牧兽医报 记者 张林萍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