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年末将至,多数养殖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主体在编制年报过程中,对2026年生猪价格走势的预判需求显著上升。基于此,我们通过调研行业多方预期,结合当前产能结构、成本变化及政策导向等核心因素,形成本预测文章。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分析,旨在为行业交流提供参考,欢迎各界同仁探讨补充。
二、2026年生猪价格预测图核心特征描述
从2026年生猪月均价格预测图可见,全年价格呈“年初探底→季中回升→年中冲高→年末企稳”的波动轨迹,且围绕11.6元/公斤成本线展开核心博弈,重点节点特征尤为突出(此成本为头部企业2025年9月最新水平,其他企业及散户成本普遍更高,暂难达到这一标准)。
1月是全年价格低谷,图中清晰显示当月均价10.6元/公斤,显著跌破成本线,这主要因春节(2月17日)延后导致供应集中释放,消费尚未进入峰值,供需失衡下价格触及全年最低;2月随春节备货启动,价格快速反弹至11.8元/公斤,在图中形成第一波小幅回升,此时价格已接近成本线,头部企业开始脱离深度亏损区间。
进入年中,4月价格在11.4元/公斤处形成年内次低,图中呈现“二次探底”形态,这是二育集中入场补栏带动的需求修复,让价格重新向成本线靠拢;7-8月则是全年价格高点区间,图中显示价格从7月12.0元/公斤升至8月12.4元/公斤,成为全年峰值,这背后是中秋备货需求叠加部分产能出清的双重驱动,也是全年少数头部企业能形成阶段性盈利的窗口期。
年末11-12月,价格在图中呈现“小幅回升后平稳收尾”特征:11月受腌腊消费启动,价格微升至11.7元/公斤,短暂超出成本线;12月则稳定在11.5元/公斤,向成本线靠拢,反映出成本压力倒逼部分产能退出后,市场供需逐步趋于平衡。
这种围绕成本线的阶段性波动,也进一步印证了“成本托底、供应压顶”的整体判断,各月成本影响逻辑可通过后续分月解析更清晰呈现。
三、短期行情分析
2025年末的生猪市场将呈现"震荡回升后承压回落"的阶段性特征,这一走势为2026年市场奠定基础供需基调。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10月下旬市场大概率维持震荡格局。前期能繁母猪存栏偏多,对应生产计划排期下当前商品猪供应偏多,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尚未改变,短期内价格缺乏持续上行动力。但区域结构性的标肥价差显现,江西等南方地区300斤以上大猪已出现"小断档"迹象,预计10月下旬这一缺口断档周期约10-20天。
11月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高点。市场对消费旺季的情绪预期与区域大猪断档形成共振,供需短期失衡可能助推价格冲高。但需警惕的是,这种反弹缺乏长期支撑——在行业整体亏损压力下,散户"见价就卖"的行为将快速填补缺口,难以形成持续性供应断层。
12月冬至前1-2周将成为全年关键出栏窗口期。尽管当月腌腊需求带来季节性消费提升,但供应压力同步达到年内峰值:一方面集团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将集中放量,另一方面前期压栏的大猪资源仍需消化。历史数据显示,冬至前后往往出现需求透支后的价格走弱,预计2025年末猪价将在旺季尾声回归震荡下行通道,届时猪价或在10-11元/公斤。
四、2026年整体走势研判:以成本为核心推测的“10-14元/公斤震荡”格局
对2026年生猪均价水平的判断,核心依据源于养殖成本的刚性约束,叠加供应过剩的基本面,全年价格大概率在10-13元/公斤区间低位震荡,整体呈现“成本托底、供应压顶”的窄幅波动特征,难现趋势性上涨。
从成本端看,当前养殖成本已成为价格预判的核心锚点。以头部企业2025年9月11.6元/公斤的养殖成本为行业基准,多数中小型企业及区域集团厂成本普遍在12-14元/公斤区间。若2026年猪价长期低于11元/公斤,行业将陷入深度亏损,高成本产能出清速度会显著加快——这一“亏损倒逼去产能”的逻辑,直接决定了10元/公斤将是全年价格的核心底部,也是我们推测均价区间下限的关键依据。
从供应端看,过剩压力则决定了价格上行空间有限。截至2025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35万头(超正常保有量3.5%),虽已连续多月小幅去化,但进度缓慢且未触及产能平衡线。更关键的是,头部企业PSY普遍突破30,生产效率提升有效对冲了母猪存栏的小幅下降,2026年商品猪出栏量仍将维持高位。当前规模场出栏占比已超70%,其对出栏节奏的把控能力更强——相比散户“追涨杀跌”的非理性出栏,规模场更倾向于按计划稳定释放产能,能有效平抑短期供需波动,因此往年那种价格大幅震荡的年份会明显减少。最终形成“10-13元/公斤”的震荡预判。
五、2026年核心影响因素深度解析
能繁母猪去化节奏是决定2026年供应格局的核心变量,尽管2025年6月以来政策已明确引导产能调控,但截至9月仅实现0.2%的环比去化,且后备母猪补栏仍有韧性。行业调研显示,养殖企业对“去产能”存在明显分歧,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仍维持适度扩张,散户则因亏损加剧开始被动淘汰,整体去化力度尚未达到实质性改变供需结构的程度;同时,生产效率提升进一步放大了供应韧性,当前头部企业通过基因改良、自动化设备应用及精细化管理,已将PSY稳定在30以上,部分企业甚至达到32-35,较2020年提升约20%,料肉比从2.8降至2.6也成为行业升级方向,单头育肥猪成本可节约80元,这既使得企业在价格低迷期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分化,也延缓了行业整体去产能的进程。
2025年下半年启动的环保政策升级已成为新增成本项,两广、江西、福建等主产省份明确要求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环保投入需数百万元,日常运行还将增加人力与能源消耗,这一成本压力对中小散户尤为显著,部分缺乏资金实力的场户已面临整改关停风险。此外,饲料成本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受国际粮价波动与国内种植情况影响,2025年曾出现单月涨幅超10%的情况,若2026年饲料原料价格维持高位,行业平均养殖成本可能突破12元/公斤,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这意味着2026年猪价一旦跌破11元/公斤,将有大量企业陷入亏损。
六、风险提示与展望
(一)主要风险
产能去化超预期风险:若2026年猪价长期维持成本线以下,行业连续亏损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潮,高成本产能加速出清,导致下半年价格反弹幅度超预期。
疫病突发风险:若冬季爆发仔猪腹泻或其他疫病,可能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进而影响2027年供应,但短期内可能加剧价格波动。
政策调控风险:若能繁母猪去化进度不及预期,不排除政策进一步加码调控,包括扩大收储规模、强化环保约束等,直接影响市场供需格局。
饲料成本波动风险:国际大豆贸易摩擦或国内玉米减产可能导致饲料原料价格大涨,显著推高养殖成本,加剧行业亏损程度。
(二)行业展望
2026年将是生猪行业加速整合的"洗牌年"。供应过剩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中小散户及高成本企业的退出速度将加快,头部企业凭借PSY优势与成本控制能力,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从周期视角看,2026年下半年产能去化效果可能逐步显现,若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900万头以下,2027年市场有望迎来供需再平衡的契机。
对于养殖企业而言,2026年的核心生存策略在于"降本增效"与"逆周期调控":一方面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升栏位周转率等手段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需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存栏数据,适时调整配种计划规避价格低谷。对于产业链下游企业,则可把握季节性波动机会,在价格低位适度增加库存,平衡采购成本。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