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巴西桑托斯港的大豆报价单让国内粮油企业心头一紧:巴西大豆对华出口价格较年初暴涨79.9%,创下七年升水新高。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买家选择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 这场僵局背后,是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与主要供应国之间的深度较量。 美国仓库里积压着4200万吨滞销大豆,而巴西农民则囤货待涨,国际大豆贸易链条陷入罕见的静默状态。
巴西大豆的这轮涨价潮由多重因素叠加推动。 10月上旬,巴西北部主产区马托格罗索州遭遇持续降雨,120万公顷大豆种植区出现积水,市场担忧新季产量可能减少5%至8%。 与此同时,巴西旧季大豆库存已经见底,新季大豆要等到明年1月底才能装船,青黄不接的空档期让供应压力骤增。 物流瓶颈更是雪上加霜,巴西东南部港口10月预计出口大豆712万吨,同比增幅达60%,港口排队时间已拉长到45天。
贸易商的投机行为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 部分巴西出口商利用中国进口渠道相对集中的局面,抬高报价以获取超额利润。 10月初帕拉纳瓜港的报价比芝加哥期货市场高出近3美元一蒲式耳,而美国大豆的溢价仅为1.7美元。 这种价差使得巴西大豆到岸价比美国墨西哥湾港口贵了20至30美元每吨。 国内某头部粮油企业采购总监透露,10月上半月公司的巴西大豆采购成本增加了近300元每吨。
中国大豆进口格局的变化也为巴西提供了涨价底气。 2025年1月至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高达约80%,总量达到6964万吨。 9月份中国采购的巴西大豆更占其出口总量的93%。 这种高度集中的需求关系,让巴西出口商在定价时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而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使得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的41%降至2024年的21%。
国内压榨企业正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大豆油企业的利润持续为负值,加工每吨巴西大豆亏损高达200多元。 山东地区的豆粕出厂价甚至比原料成本倒挂80元一吨。 不少企业被迫减产停机,以应对经营困境。 以某知名粮油企业为例,其厨房食品业务一半以上依赖大豆原料,但原料价格上涨后,食用油零售价却难以相应上调,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10月17日确认,国内买家尚未采购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 这一明确的市场信号,表明中方对当前价格的不认可。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中国的大豆储备充足,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中储粮手握4500万吨大豆储备,足够全国使用三个多月。 10月份刚刚拍卖了4万多吨国产陈豆,11月还计划追加投放进口储备豆。
中国的进口多元化战略为应对价格波动提供了回旋余地。 2025年9月,阿根廷将大豆出口税降至零后,中国买家在48小时内抢购了130万吨大豆,相当于2024年全年自阿进口量的三成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每月也能向中国供应20多万吨大豆,乌克兰的货源则通过中欧班列在20天内运抵。 这种“主力+补充+备选”的供应组合,打破了过去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技术替代也在稳步推进。 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可以替代15%的豆粕使用量。 农业农村部设定明确目标,在2027年前将饲料中的豆粕占比从15.3%压降到12%。 湖南有家企业甚至把豆粕占比压到8%以下,奶牛养殖采用的低蛋白饲粮技术能减少30%豆粕用量而不影响产奶。 生猪养殖通过精准配方可以降低1至2个蛋白点,这些措施积少成多效果显著。
国内大豆生产潜力不断挖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要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大到1亿亩,预计可多产1500万吨大豆。 粮豆轮作和盐碱地开发等项目也在试验中。 虽然这点增量无法完全替代进口,但关键时期能起到托底缓冲作用。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刘登高认为,大豆振兴计划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的调整。
买家们正在等待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是巴西新豆上市时机。 2025/26年度巴西大豆播种进度已达14%,是历史同期第二快的速度。 私营咨询机构Safras&Mercado预测新季产量可能达到1.8092亿吨,比去年增长5.3%。 美国农业部相对保守,预测产量为1.75亿吨。 如果天气条件良好,明年一二月新豆集中上市时,供应增加可能会促使价格回落。
第二个关键节点与中美贸易谈判相关。 10月底如果双方能在贸易问题上取得进展,对美豆的进口限制可能放宽。 美国仓库里积压着2000多万吨大豆,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美国农场主正急切寻找销路。 一旦中国市场重新开放,美国大豆就能反过来制约巴西豆价。 这种比价效应将增强中国买家的议价能力。
巴西自身的政策调整也可能影响市场。 巴西政府计划投资23亿美元升级港口设施,预计2026年物流瓶颈将有所缓解。 雷亚尔汇率如果回到5.3至5.4区间,涨价压力也会减小。 根据农业咨询机构AgRural的数据,10月2日巴西新豆播种进度达到9%,高于去年同期的4%,显示农民种植积极性充足。 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明年上半年的供应就有保障。
这场贸易博弈反映出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 2008年巴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这一优势持续扩大。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到7465万吨,占全年进口总量的71%。 巴西谷物出口商协会预计,今年头10个月出口量可达1.02亿吨,全年有望冲击1.1亿吨的纪录。 这种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使得双方都在寻找平衡点。
中国在大豆进口领域的策略转型体现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智慧。 从依赖单一来源到构建多元供应网,中国逐步掌握了采购主动权。 对外通过多元化采购分散风险,对内通过储备调节和技术替代夯实基础。 当国际市场出现价格波动时,中国买家不再被动接受,而是可以根据性价比灵活选择来源地。 这种转变让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超市里的食用油、餐桌上的肉蛋奶,这些日常食品的背后连着复杂的大豆供应链。 中国每年消耗近1.2亿吨大豆,国内产量约2000多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83.57%。 面对巴西大豆的价格暴涨,中国展现出更加从容的姿态。 储备投放、渠道多元化和技术替代多管齐下,为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提供了充足缓冲。 全球大豆贸易的博弈仍在继续,而中国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主动权。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