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高气爽,气温适宜,本是养猪的“黄金季节”。然而,昼夜温差的急剧增大、环境的潮湿以及猪群应激的增加,也为各种消化道病原的活跃提供了可乘之机。秋季猪场腹泻等问题一旦爆发,不仅导致饲料报酬率下降、生长停滞,更是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深入剖析秋季猪场消化道疾病的防控要点,助您打赢这场秋季“保胃战”。
一、 为何秋季消化道疾病高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秋季疾病高发的原因,是有效防控的第一步。
1、温差应激,抵抗力下降:秋季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猪群(尤其是仔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调节体温,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免疫功能减弱,极易受到病原侵袭。
2、环境病原活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再酷热也不再严寒)非常适合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的存活与繁殖。栏舍内如果潮湿,病原浓度会显著升高。
3、饲料原料更替与霉变风险:新玉米上市,水分含量高,易消化吸收?错!新玉米水分大,容易消化不良;且部分新玉米后熟化期未过,抗性淀粉含量高,更易引发仔猪营养性腹泻。同时,秋季空气潮湿,饲料储存不当极易发生霉变,霉菌毒素会严重损害猪的消化道黏膜,为其他病原感染打开“大门”。
4、通风与保温的矛盾:为了夜间保温,猪舍通风量可能减少,导致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持续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使其屏障功能受损。
二、 秋季需要重点防控的几种消化道疾病
三、 综合防控策略:养防结合 精准管理
防控消化道疾病,绝不是单纯靠打针喂药,必须采取“管理为主、免疫为辅、营养保障”的综合策略。
1、环境管理是基石
保温与通风的平衡:这是秋季管理的核心。夜间要紧闭门窗,使用保温灯、地暖等为仔猪提供额外热源,确保产房和保育舍温度稳定(产房仔猪保温区28-32℃)。白天在气温较高时,及时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切忌“闷”和“凉”。
保持干燥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病原滋生。勤换垫料,确保猪床干爽。对于水泡粪工艺,要控制好粪沟深度和湿度。
2、营养与饲喂管理是关键
谨慎使用新玉米:新玉米应经过至少1-2个月的熟化期后再使用。使用时需与陈玉米逐步过渡掺兑,并适当添加油脂和消化酶,以弥补新玉米能量和消化率不足的问题。
严防霉菌毒素:加强饲料原料的验收和储存管理,保持仓库通风干燥。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来排毒解毒,是减轻霉菌毒素危害的必要手段。
减少应激:在断奶、转群、换料等应激节点,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益生菌等,缓解应激,维护肠道健康。
3、生物安全是防线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资进行严格消毒。秋季可适当增加带猪消毒频率(选择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使用对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戊二醛等)。
“全进全出”和彻底清洗:坚决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批猪转出后,必须对栏舍进行彻底清洗->干燥->消毒->再干燥->空栏,有效切断病原在批次间的传播。
4、疫苗免疫是利器
病毒性腹泻疫苗:针对PED、TGE和轮状病毒,可在母猪产前(通常于产前40天和20天)进行跟胎免疫,使母猪产生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通过初乳保护新生仔猪。这是防控病毒性腹泻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回肠炎疫苗:可选择口服活疫苗,在保育阶段免疫,有效预防慢性回肠炎。
猪痢疾疫苗:可根据猪场疫情选择使用。
5、合理用药与监测
对症治疗:一旦发病,首要任务是防脱水!对仔猪可口服补液盐(饮水或灌服),对严重脱水的猪只可进行腹腔补液。针对细菌性病原,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如针对大肠杆菌、猪痢疾等)。
监测与诊断:出现腹泻疫情时,应及时采集新鲜粪便或病猪肠道样本送检实验室,进行PCR等检测,明确病原,才能制定精准的防控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秋季猪场消化道疾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养猪人需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从稳定环境、优化营养、夯实生物安全、科学免疫四个维度同时发力,构建起坚固的肠道健康防线。唯有如此,才能让猪群安稳度过“多事之秋”,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