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胀气,其本质是一个因肠道功能严重紊乱导致的、急剧发生的气体动力学失衡过程。其核心问题是肠道产气速度远远超过其重新吸收和排出的速度。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本文将深入探讨育肥猪胀气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这是诊断和防控的关键逻辑。
01 第一阶段:启动因素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发酵增加
一切始于肠道环境的改变。育肥猪日粮通常富含高蛋白、高能量。当饲料突然变更、饲喂不规律或采食过量时,大量未被充分消化的营养物质(特别是非淀粉多糖和蛋白质)涌入后肠(盲肠和结肠)。
这里驻留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维持着动态平衡。但突然增加的“食物”打破了平衡,促使发酵性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等) 疯狂增殖和代谢。这些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大量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₂)、氢气(H₂)、甲烷(CH₄) 以及有臭味的硫化氢(H₂S)。
关键点:此阶段是产气过多的源头。病原菌(如梭菌)既是肇事者,也利用此环境大量繁殖。
02 第二阶段:核心环节
肠道机械性与功能性梗阻
如果仅仅是产气多,而肠道蠕动功能正常,气体可以顺利向后移动并以屁的形式排出。胀气的关键在于同时发生了排气障碍。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机械性梗阻(物理堵塞):
肠内容物过稠:由于消化不全,食糜变得粘稠、干燥,尤其是在饮水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粪栓,堵塞肠管。
肠道本身病变:如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增生性肠炎(PPE),会导致肠壁黏膜异常增厚,使肠腔变得极度狭窄,直接造成物理性堵塞。
功能性梗阻(肠麻痹):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环节。大量繁殖的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不仅产气,还会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如β毒素)。这些毒素:
损伤肠壁神经丛:导致支配肠道蠕动的神经功能失效。
引起肠黏膜缺血坏死:毒素导致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栓形成,肠道壁因缺血而出现坏死、出血,进一步加剧炎症和功能丧失。
结果:肠道蠕动减缓甚至完全停止(肠麻痹)。肠道变成了一条只进不出的“死胡同”,一个高效的“生物发酵罐”。
03 第三阶段:恶性循环与结局
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
气体和毒素的积聚导致肠壁被极度拉伸,肠道内压升高,压迫肠壁血管,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和坏死。这不仅加重了肠麻痹,还导致肠道物理屏障被破坏,细菌和毒素穿透肠壁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毒血症或败血症,最终导致动物因循环衰竭、呼吸窒息(膨大的腹部压迫膈肌) 而迅速死亡。
04 病理生理学流程总结
流程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解这个病理生理过程,就能明白为什么单纯的“消食”或“促蠕动”往往无效:
抗菌消炎是核心:必须从源头抑制或杀灭过度增殖的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菌,减少气体和毒素的产生。
缓解梗阻是关键:对于严重胀气的猪,穿刺放气是缓解急性症状、打破循环的必要手段,但必须结合抗生素治疗。
预防重于治疗:通过优化日粮配方(提高消化率)、保证充足饮水、减少应激和添加益生菌等手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杜绝此病发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