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断奶后出现炎症是导致其屡配不孕、淘汰率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科学管理降低配种后母猪的炎症发生率,可有效延长其使用胎次、提升繁殖效益。以下五个关键环节的系统防控,可显著阻断炎症对母猪繁殖性能的伤害。
一、消除产前不食与便秘
妊娠后期胎儿对肠道的压迫会减弱母猪胃肠功能;临产前的转群等操作易引起赶猪应激;加之妊娠后期血糖升高促使病菌增殖——这些生理与管理因素共同导致产前10天至分娩阶段的母猪出现采食下降、便秘等问题。
产前采食不足会直接造成分娩无力、初乳分泌减少,进而影响仔猪出生体重与活力。严重便秘则会加剧肠毒素蓄积,阻碍机体修复与内分泌平衡,导致产后不食、产道恢复延迟及炎症迁延。
第一步:缓解氧化应激
妊娠后期氧化应激主要源于母猪肥胖、粗暴转群、环境变化及生理压力等。建议在转群和分娩前后两天的日粮中添加抗应激剂如“奥来舒”,以减轻应激损伤。
第二步:促进毒素排出
便秘会导致内毒素与霉菌毒素蓄积。防控便秘需:
①提高粗纤维摄入(过渡料或哺乳料与妊娠料1:1混合);
②保障饮水(流速≥6L/分钟,可进行料槽补水或湿拌料);
③合理使用轻泻产品如硫酸镁(5–10g/头)。
毒素清除需全程使用酶解型脱霉剂,配合护肝成分及排毒剂,全面减轻毒素负担。
第三步:控制病菌繁殖
根据母猪健康状况,适时开展药物保健,降低病原菌载量。
二、缩短产程,加强产中管理
有效产程监控是缩短产程、减少炎症的关键。应按产仔间隔实施助产,并依据产程长短制定消炎策略:
间隔15分钟未产:按摩乳房、轻踩腹部;
间隔30分钟未产:驱赶站立,润滑产道,输精管探查;
间隔45分钟未产:若胎儿未入产道,可输液或小剂量缩宫素;
间隔60分钟未产:若已进入产道,需规范掏猪。
三、产后炎症分级与精准防控
根据临床表现,将子宫炎分为三级:
一级(约占80%):采食正常、产程≤3.5小时、未掏产、死胎/木乃伊较少;
二级(约占15%):产程>5小时、掏产、采食差、外阴红肿流脓、仔猪大体型或多死胎;
三级(约占5%):产后不食、延迟排出死胎、整窝死亡。
防控措施须有针对性:
后躯消毒:分娩当天以1:200过硫酸氢钾清洗,并保持产后5天后躯干燥清洁;
强化消炎:产后肌注益贞净15ml;二级以上加注长效恩诺沙星15–20ml/次,每两日一次,连续两次;
彻底清宫:胎衣排出后灌注宫炎净100ml + 林可霉素20ml,保持站立1分钟;二级以上者48小时后重复清宫;
体能补充:对三级炎症母猪可进行1–2次输液,促进恢复。
四、炎症持续评估与跟踪处理
采食量是判断母猪健康的核心指标;外阴颜色与肿胀反映炎症程度;分泌物状态为直观症状;子宫颈松弛与炎性表现的高发期分别为产后7天内和18天以后。
若产后7天炎症未完全控制,需在产后18天左右复查并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后续配种。
外阴正常表现为:干、紧、皱、白;
炎症表现为:湿、松、肿、粉。
五、配前阶段的感染控制
环境管理
保持配怀舍清洁是预防断奶后炎症的重要一环。应及时清粪、消毒,对每批断奶母猪进行彻底清洗,推荐使用定位栏而非大群混养,以降低感染风险。
配种清洗流程
刮:及时清除粪便(查情和配种过程中);
泡:外阴、臀及尾根部浸泡10分钟;
冲:先冲臀部和尾巴,最后顺尾方向轻柔冲洗外阴;
洗:用小喷壶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尿道与产道;
擦:湿纸巾擦拭残留污物;
清:重点在采食、查情、配种等易排便时段加强清洁。
六、总结
系统防控母猪配前炎症,必须从产前、产中、产后、断奶至配前五大环节全面落实“防炎”措施,才能有效遏制炎症,提升母猪繁殖效率与利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