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在育肥猪身上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其严重程度与感染病毒剂量、毒株毒力密切相关。本文我们以高毒力毒株引起的急性感染为例,按时间线详细叙述其临床症状的演进,并同步说明各阶段的监测重点与应对策略。
01 第一阶段:潜伏期(感染后第1-3天)
临床症状:此阶段是病毒的“潜伏蛰伏期”。猪只在外观上无任何异常表现。采食量、饮水量、精神状态、体温等所有生理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猪群活动活跃,无任何可疑迹象。
监测结果与解读:
群体监测:每日记录的采食量与饮水量曲线保持100%正常,无波动。巡栏观察可见猪群精神饱满。
个体监测:随机测温均在正常范围(<40℃),体表检查无任何红斑、出血点等变化。
解读:此阶段是临床监测的“盲区”,无法通过任何肉眼观察或常规测量发现异常。病毒已在体内开始复制,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处置措施: 该阶段的防控核心完全依赖于坚不可摧的生物安全体系。必须严格执行人员、车辆、物资、饲料、水源的隔离与消毒流程,杜绝任何可能将病毒带入生产区的风险。临床监测的目的是建立基础数据,而非发现病例。
02 第二阶段:临床前期(感染后第4-5天)
临床症状:此阶段是最早产生可观测信号的关键预警窗口。最核心、最敏感的指标是采食量下降。大群采食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通常减少10%-20%),个别猪只出现食欲废绝或“挑料”现象。同时,猪群整体活跃度下降,精神沉郁,喜欢扎堆卧伏,驱赶时不愿走动。突发高热是另一典型特征,体温可骤然升至40.5℃至42℃。
监测结果与解读:
群体监测:采食量记录曲线出现明显下滑,这是最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级警报”。饮水可能轻微减少或不变。远观可见猪群精神状态不如往日。
个体监测:对食欲不佳的猪只进行测温,体温计读数超过40.5℃。仔细检查可发现部分猪只皮肤(尤其是耳、鼻部)轻微潮红。
解读:采食量下降和高热表明病毒血症爆发,病毒在体内大量增殖,并开始攻击机体。此时必须立即行动,任何犹豫都可能错失最佳控制时机。
处置措施:立即进入高度警戒状态并启动应急预案。
隔离:迅速将发烧、不食的可疑猪只隔离至专用病猪舍或隔离栏,严禁与其他健康猪接触。
排查:对原栏位及相邻栏位的猪只进行普测体温,快速评估潜在感染范围。
送检:立即采集病猪的抗凝血(EDTA管) 或口鼻拭子样本,以最快速度送交实验室进行PCR检测以求确诊。在等待检测结果期间,所有操作应按疑似ASF阳性情况处理。
03 第三阶段:症状明显期(感染后第6-7天)
临床症状: 此阶段典型症状大量出现,病情急剧恶化。最特征性的表现是皮肤出现红斑、紫绀或出血斑,常见于耳缘、鼻端、腋下、腹部、四肢末端等部位,按压不褪色。消化系统症状凸显,包括呕吐、便秘或腹泻(粪便中常带黏液或血液)。病猪呼吸急促、困难,呈现明显的腹式呼吸。部分猪只可能出现眼结膜潮红、有分泌物。
监测结果与解读:
群体监测:采食量急剧下降,超过50%甚至完全废绝。猪群整体极度沉郁,死淘率开始异常升高,栏舍内可见典型病猪。
个体监测:体表检查可见特征性的紫绀或出血斑,这是ASF的“身份证”。同时可观察到呕吐物、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呼吸频率显著加快(>50次/分钟)。
解读:症状已非常典型,ASF临床诊断的可能性极高。病毒造成多系统广泛性出血和器官衰竭,疫情已在群体中扩散。
处置措施:高度疑似,应直接按阳性场处置。
立即上报:必须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
全面封锁:立即封锁整个栋舍,禁止所有人员、物品、车辆、猪只的移动,防止病毒向外扩散。
停止生产操作:立即停止转群、免疫、配种等所有常规操作。
确诊采样:对病死猪进行剖检,采集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样品送检,进行最终确诊。
04 第四阶段:终末期(感染后第7-10天)
临床症状: 病猪进入濒死状态。表现为极度衰弱,无法站立,全身皮肤可能出现大面积紫斑。鼻腔、肛门等处可能流出带血样的泡沫或液体。死亡率在此阶段达到高峰。
监测结果与解读:
群体监测:采食量记录几乎为零,死淘率曲线直线上升。
个体监测:病猪处于濒死状态,临床症状明显但无需再行诊断。
解读:疫情已全面爆发,群体损失惨重。
处置措施: 在政府兽医官指导下,执行精准清除或全群扑杀措施。 对所有病死猪和同群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化制等)。并对整个场区、栋舍、用具进行彻底、多次、无死角的终末消毒,为后续的复养做准备。
05 非典型或慢性ASF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低毒力毒株的流行增加了诊断难度。其临床症状可能非常温和和不典型,例如:
仅表现为轻微的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
低度或间歇性发热(40-40.5℃)。
生长迟缓、消瘦、皮毛粗乱。
关节肿胀、皮肤局部溃疡。
死亡率不高,但持续出现零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