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北京京客隆超市团结湖店送货区已忙碌起来。河北固安县顺斋瓜菜合作社的冷链车准时抵达,带着露水的黄瓜、西红柿被快速卸下,中午就能摆上北京市民餐桌。“我们每天向北京77家京客隆超市供应超100吨蔬菜,从采摘到上桌不超过24小时。”合作社负责人张顺斋指着新鲜蔬菜说,“这两年北京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元,我们跟着升级了冷链和品控,净菜加工已成为新的增长点。”
这一幕,是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农业农村部门以“产业共育、科技共研、市场共建、生态共治”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从“协同破题”到“协作联动”的创新之路,“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益成熟。
十余年耕耘,北京市场上40%以上蔬菜和50%鸡蛋、70%以上牛羊肉来自河北,60%以上水产品来自天津;三地联合培育的506项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落地生根;门头沟永定河—河北怀来、平谷金海湖—天津蓟州等跨界河流重现“流动的绿”,一幅“产业协同、科技赋能、市场共享、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华北平原徐徐展开。
北京消费需求旺盛但耕地有限,津冀农业资源丰富却曾困于“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附加值”。十余年来,三地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链从“分散种植”向“全链协同”升级。
在“保基本”层面,京津冀构建起环京蔬菜基地体系。北京在津冀环京地区建设210家基地,总面积超14万亩,年产蔬菜60万吨,其中供京超45万吨。这些基地采用“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北京企业与基地提前签订收购协议并提供种子、技术,津冀农户按需种植,既稳住了首都“菜篮子”,又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固安县顺斋瓜菜合作社是典型代表——通过直供北京京客隆、呷哺呷哺、盒马鲜生等市场主体,合作社从过去50亩大棚发展到现如今的1.5万亩基地,年配送蔬菜5万吨,销售收入1.2亿元,带动周边1400余户农民增收。
在“促增值”层面,三地力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北京平谷金海湖与天津蓟州盘山景区联动,打造“山水观光+果园采摘+民宿体验”线路,平谷区西牛峪村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00万元。河北怀来县依托官厅水库,与北京延庆共建“有机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百亿元,葡萄产业年产值约15亿元。三地10个区县共同推进门头沟—怀来、平谷金海湖—蓟州等5条跨区域经济发展带建设,联合发布5条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带、131条休闲农业路线。
此外,北京市还积极疏解养殖、兽药、饲料等畜牧企业30余家至津冀地区。首农食品集团在河北定州、承德、张家口等地建设奶牛绿色养殖、有机奶源基地和生猪育种养殖加工基地。仅承德大红门生猪屠宰加工基地就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上游养殖户5400余家、下游物流100余家,每年为当地GDP贡献超20亿元。
品牌化是升级关键,三地积极打造了“北京优农”“津农精品”“河北农品”等农业精品品牌。在天津武清区“津农精品”体验馆,河北的“迁西板栗”“围场马铃薯”与天津“小站稻”“沙窝萝卜”同台亮相,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产销全流程。
“以前河北农产品在北京只能论斤卖;现在有了品牌,一箱迁西板栗能多赚30元。”迁西县杨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陈昱妗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农业科技协同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2016年,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京津冀地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等区域内多家创新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组织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技术体系集成与成果转化等工作。
十余年间,联盟累计开展“京津冀蔬菜无人农场研发与应用”等5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研发成果506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沧州、唐山、武清示范推广杂交小麦60万亩,实现节水3000万吨,增产4500万公斤;与石家庄农林科学院合作的设施蔬菜智能调控技术,在7个地市推广20.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44亿元。
智慧农业开辟“新赛道”,在天津静海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团队打造的智能农业研究院,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等集成应用已形成大田无人农场、智慧果园、智慧园艺、智慧畜禽等完整解决方案。
“只需一部手机,打开果园智慧管理小程序,种植数据一目了然,割草打药等农机作业一触即发、水肥控制一点就通。”北京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智慧果园岗位专家吴建伟在智慧果园示范点现场演示,“相对于传统果园,这套系统能显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用水30%以上,提高肥药利用率15%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重在打破壁垒,三地共建了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京津冀联合实验室等25个区域创新平台,形成“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格局。北京中种杂交小麦公司将良种繁殖基地设在河北,通过津冀不同气候验证品种适应性;天津智能温室技术输出至河北张家口,成功在高寒地区实现冬季不加温番茄种植。
站在密云水库大坝远眺,碧波万顷,青山村落倒映水中。这片北京的“生命之水”曾受农业面源污染困扰,如今京津冀协同治理让“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成为常态。十余年来,三地以“保水、护绿、治污”为核心构建跨区域生态共治新格局。2024年,北京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跃升至86.95,较2012年提升22.9%,密云水库首次发现桃花水母及北京花鳅等珍稀物种。
面对交界区域治理顽疾,三地创新机制,打破“一亩三分地”的限制。针对天津与北京、河北交界的63个“口子镇”、317个“口子村”,三地联合建立“问题反馈—通报—整改”闭环协同机制,确保责任共担。蓟州区下营镇作为三省市交界点,也因此成功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密云水库上游的科技保水体系以多维度立体覆盖为核心,通过整合无人机固定航线巡查、无人船水面监测、雷达扫描等智能化手段,构建“水陆空一体化”动态监控网络,实现对流域环境的全域实时监测。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识别污染高发区域,并联动水务、环保、公安等多部门协同治理,形成“发现—分析—处置—反馈”闭环管理,为水源安全提供全时域智能预警与防护。源头治理上,河北赤城县实施“退稻还旱”3.2万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削减污染负荷,保障入京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铁腕治污的实践遍地开花。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曾因传统种植养殖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养殖尾水直排入河流。痛定思痛,王稳庄镇优化鱼塘布局,建设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构建自净系统,同步改造河道泵站闸涵,水质实现根本性改善。“治理后,我们还打造了西西海湿地、稻香农谷等生态景观。”天津市河长制中心工作人员柳玥指着焕然一新的环境说。生态优势更转化为经济价值,“王稳庄大米”年销量近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地深化执法协同,津冀相关部门联合督查化肥农药减量、农膜回收等环节。同时,北京的“绿色标准”正外溢辐射,引领区域农业升级。河北全省共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7.04万亩,成功对接140余家生产经营主体,有效带动当地40万户农户增收。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力下,河北区域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农膜回收率超90%,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持续完善,“生态牌”成为核心竞争力。
如今,生态红利普惠民生。密云水库上游,昔日的“三跑田”被改造为保水保土保肥的梯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生态工程、发展旅游,户均收入显著增长。纵贯京津冀的永定河、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湿地近70公顷,这片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崛起的森林湿地,已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与休闲胜地。
从密云水库的碧波荡漾,到王稳庄湿地的鸥鹭翔集,从“口子村镇”的协同整治,到绿色农业的遍地开花,京津冀十多年的农业农村协同发展实践深刻证明:区域协同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藩篱,市场联动升级产业,科技协同激发活力,生态融合重塑价值,最终释放出“1+1+1>3”的强大聚合效应,必将持续为京津冀区域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