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01时4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肉牛产业“增长悖论”:存栏降、产量增,如何破解300万吨供需缺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8-07  来源:🔗现代畜牧网  💛137

一、肉牛产业的 “冰火两重天”:需求飙升与产能隐忧

(一)消费升级催生 “牛肉刚需”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牛肉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3 年,我国牛肉消费量成功突破 980 万吨,与 2010 年相比,增长幅度高达 6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牛肉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也稳居全球第二大牛肉消费国。相关行业预测显示,到 2035 年,我国牛肉消费量将进一步攀升至 1400 万吨,较当前新增 420 万吨的庞大需求。为直观感受这一数字的规模,将新增需求量与 2023 年澳大利亚牛肉产量(约 230 万吨)对比,新增需求量几乎相当于再消耗一个澳大利亚全年的牛肉产量。

需求增长本应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但现实却较为严峻。2025 年上半年,牛肉进口均价涨至 5107 美元 / 吨,与 2020 年相比增长 35%。价格大幅上涨致使国内牛肉市场面临 “买贵卖难” 的困境。一方面,消费者因高价牛肉而消费热情受挫,消费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牛肉生产供应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凸显出国产牛肉供应能力的短板。这既抑制了消费者对牛肉的消费意愿,也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二)存栏量跌破 1 亿头,产能透支敲响警钟

肉牛存栏量是衡量肉牛产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未来牛肉的供应量。然而,令人忧虑的是,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牛存栏量降至 9992 万头,连续两个季度低于 1 亿头,较 2024 年末减少 208 万头,自 2017 年以来的增长趋势就此终结。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我国肉牛产业正面临严峻的产能危机。

与此同时,2025 年上半年牛肉产量达到 342 万吨,同比增长 4.5%。表面上产量增长看似是积极信号,但深入剖析会发现,“存栏降而产量增” 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巨大隐患。为维持当前牛肉产量,养殖户被迫提前出栏能繁母牛。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母牛淘汰率高达 18%,较正常年份高出 5 个百分点。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虽短期内维持了牛肉产量,但严重透支未来的犊牛供应,相当于提前消耗未来 2 年的犊牛资源。长此以往,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未来牛肉供应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

二、增长悖论的深层成因:成本高企与效率鸿沟

(一)养殖成本 “地板价” 挤压利润空间

肉牛养殖成本的持续攀升,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严重压缩养殖利润空间。玉米、麸皮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近三年累计涨幅达 20%。以玉米为例,2020 年平均价格为 2000 元 / 吨,2023 年涨至 2400 元 / 吨,涨幅达 20%;麸皮价格同期从 1500 元 / 吨涨至 1800 元 / 吨,涨幅为 20%。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育肥牛养殖成本飙升至 1.8 万元 / 头,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35%。

养殖成本增加使养殖户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在山东、河南等地,肉牛出栏价已逼近 1.6 万元 / 头的盈亏线,中小散户亏损面超过 40%。面对严峻形势,50 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纷纷选择退出,退出率高达 25%。小规模养殖户的退出,不仅减少了市场上的肉牛供应量,也对整个肉牛产业生态平衡造成冲击。

更为严峻的是,能繁母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已降至 2700 万头,较 2015 年减少 12%。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减少意味着后备产能断层风险加剧。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来肉牛市场供应将面临更严峻挑战。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不仅养殖户利益难以保障,消费者也将面临牛肉价格上涨、供应短缺的困境。

(二)单产效率不足国际水平一半,质量竞争处于下风

在肉牛产业中,单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肉牛单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我国肉牛平均单产约 350 公斤 / 头,仅为美国(620 公斤)的 56%、澳大利亚(580 公斤)的 60%。这一差距不仅体现我国肉牛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不足,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造成我国肉牛单产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在于种源 “卡脖子” 问题。目前,国内 80% 的规模化养殖场依赖西门塔尔、夏洛莱等进口品种,本土黄牛(如秦川牛、鲁西黄牛)因生长周期长(出栏需 24 - 30 个月)、出肉率低(38% - 42%),养殖占比不足 20%。进口种牛虽在生长速度和出肉率上具有优势,但价格高昂,高达 2 - 3 万元 / 头,进一步推高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户利润空间。

以秦川牛为例,其生长周期为 24 个月,出肉率为 38%,而西门塔尔牛生长周期仅为 18 个月,出肉率高达 45%。在市场竞争中,生长周期长意味着资金回笼慢,养殖成本增加;出肉率低则直接影响养殖收益。这使得本土黄牛在与进口品种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养殖户更倾向选择进口品种,进一步压缩本土黄牛生存空间。单产效率低下和种源 “卡脖子” 问题,严重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三、进口冲击与产业链失衡:“天花板” 与 “地板” 的双重挤压

(一)进口牛肉 “量减价增”,议价能力薄弱

在全球牛肉贸易格局中,我国作为牛肉进口大国,在议价能力上却处于明显劣势,“量减价增” 的局面便是这一劣势的直观体现。2025 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牛肉 130.2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9.5%,然而进口均价却逆势上涨,涨幅达 329 美元 / 吨,涨至 5107 美元 / 吨,仅 6 月单月均价就高达 5104 美元 / 吨。这一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牛肉供应波动以及我国在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密切相关。

低价冷冻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等牛肉出口大国,凭借价格优势,在我国加工市场占据 70% 的份额。这些国家拥有广袤牧场资源和先进养殖技术,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使其出口的牛肉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而国产牛肉以鲜肉为主,由于养殖成本高、运输损耗大等因素,价格比进口产品高出 40%-50%。由此形成 “进口占加工、国产守鲜肉” 的市场分割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国内养殖端难以涉足高附加值的加工领域,无法分享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只能在利润微薄的鲜肉市场艰难生存。

(二)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养殖户沦为 “价格接受者”

在肉牛产业链中,利润分配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养殖户处于产业链最底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沦为被动的 “价格接受者”。屠宰加工环节凭借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毛利率高达 15%-20%,而养殖环节利润却不足 5%。这一巨大利润差距使得养殖户在产业链中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以 2024 年为例,活牛价格同比大幅下跌 24%,但牛肉终端售价仅下降 12%。这意味着在价格波动过程中,中间的屠宰加工环节截留了大部分缓冲空间,养殖户承担了价格下跌的主要损失。更为关键的是,头部屠宰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自建养殖基地的比例已达 30%,这使其在采购活牛时更具话语权。而中小养殖户由于缺乏稳定销售渠道,订单化采购占比不足 20%,常常面临 “卖牛难” 困境。与此同时,屠宰企业在采购活牛时,又会因供应不稳定等因素抱怨 “买牛贵”。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表明,我国肉牛产业的协同机制亟待重构。只有立起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机制,才能保障养殖户利益,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四、破局之路: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突围”

面对肉牛产业发展的重重困境,需深刻反思,积极探寻破局路径。只有通过全方位变革与创新,从种源创新、全产业链整合以及政策赋能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实现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突围” 的转变,推动肉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种源创新:芯片育种开启“中国牛”时代种源

作为肉牛产业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等同于产业发展的 “芯片”。我国拥有 58 个地方黄牛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诸多优势,形成独特的遗传多样性谱系。然而,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中国黄牛生长速度较慢、后躯欠发达、产肉量较低等不足,严重制约其肉用开发利用。

令人欣慰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康普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 “中国黄牛 1 号” 50K 育种芯片。该芯片以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为主,涵盖中国 6 个地理区系 38 个黄牛品种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同时包含生长、肉质、繁殖及抗病等多个关键性状相关功能位点 18500 个,为精准育种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突破性成果,犹如为肉牛育种领域安装 “导航仪”,实现中国黄牛快速、精准、高效选育,开启 “中国牛” 崭新时代。

在甘肃、陕西等地养殖场,“中国黄牛 1 号” 50K 育种芯片应用效果显著。养殖场通过该芯片对种牛进行精准筛选和定向培育,成功将本土黄牛出栏周期从原本的 30 - 36 个月大幅缩短至 20 - 24 个月,单产也从 300 公斤 / 头提升至 450 公斤 / 头。这一成果不仅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还提升国产牛肉市场竞争力。使用该芯片的养殖场 PSY(每头母牛年提供断奶犊牛数)达到 1.8 头,较传统模式提高 20%,育种成本下降 3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芯片育种技术的强大效能,为我国肉牛产业种源创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也让我们看到国产肉牛在国际市场崛起的希望。

(二)全产业链整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只有实现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才能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内蒙古、吉林等地积极探索 “育种 - 养殖 - 加工 - 冷链” 一体化模式,成效显著。以呼伦贝尔肉业集团为例,该集团自建 30 万亩饲草基地,从源头保障饲料供应和质量。同时,配套年产 20 万吨有机肥厂,将牛粪等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还将饲料成本降低 15%,粪污利用率提升至 85%。在加工环节,引进国际先进屠宰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牛肉加工品质和附加值。通过构建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牛肉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

深圳雪王子等企业另辟蹊径,打通 “牧场直供 + 城市配送” 通道,有效缩短流通环节。这一举措不仅提高牛肉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使国产高端牛肉(如和牛、雪花牛肉)溢价率达到 50%。在利益分配方面,养殖端利润分成提高至 30%,充分调动养殖户积极性,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互利共赢。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全产业链整合能够有效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需求,推动我国肉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三)政策赋能: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体系升级政策

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对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推进肉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这一政策导向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具体措施方面,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补贴比例高达 30%,有助于改善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能繁母牛扩群补贴政策,每头补贴 1000 元,有效激发养殖户养殖能繁母牛的积极性,为稳定基础产能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大力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促进肉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支持方面,安盟保险推出的 “肉牛价格指数保险” 发挥重要作用。该保险覆盖东北、华北 50 万头基础母牛,当市场价格低于成本线时,养殖户即可触发理赔,为养殖户构建一道坚实的风险 “缓冲带”。这种创新保险模式,不仅降低养殖户市场风险,还增强其养殖信心,促进肉牛产业稳定发展。

政策支持不应仅停留在 “输血” 层面,更要注重激发产业内生动力,实现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体系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肉牛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展望:在 “供需紧平衡” 中寻找战略机遇展望

未来,到 2035 年预计存在的 300 万吨牛肉缺口,无疑是我国肉牛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一缺口同样也是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的重要机遇。

从消费结构来看,分化趋势日益显著。高端餐饮市场对高品质牛肉需求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如和牛火锅、干式熟成牛肉等特色品类,年增速高达 20%。这一细分领域的兴起,为国产特色牛肉提供广阔的差异化发展空间。例如,国内一些高端肉牛养殖场通过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出具有高品质雪花纹理的牛肉,成功打入高端餐饮市场,不仅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也提升国产牛肉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大助推器。AI 体重监测技术能够实时精准掌握肉牛生长状况,根据肉牛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饲养方案;精准饲喂系统则可根据肉牛营养需求精确投放饲料,避免饲料浪费,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据相关数据显示,智能化养殖技术应用可降低人工成本 25%,提升饲料转化率 10%。以山东一家智能化养殖场为例,引入智能养殖设备后,原本需 10 名工人完成的养殖任务,现在仅需 3 - 4 人即可轻松应对,大大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精准饲喂系统使饲料利用率大幅提高,每头牛养殖成本降低约 500 元。

政策层面的持续护航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随着 “粮改饲” 政策深入推进,全株玉米青贮利用率将从目前的 60% 稳步提升至 80%。全株玉米青贮作为优质饲料来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在甘肃、宁夏等地,通过实施 “粮改饲” 项目,养殖场饲料成本降低 8%-10%。这些地区养殖户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全株玉米种植面积,将全株玉米青贮作为肉牛主要饲料。这不仅提高肉牛生长性能和肉质品质,还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中国肉牛产业的突围之路充满挑战,核心在于打破 “进口依赖 - 产能透支 - 利润流失” 的恶性循环。必须以种源创新为突破口,突破效率瓶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的优良肉牛品种;通过全产业链整合,重塑价值分配体系,实现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附加值;借助政策引导,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氛围。只有如此,才能从 “牛肉消费大国” 成功迈向 “产业强国”,在全球肉类竞争格局中牢牢掌握主动权。这不仅是产业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破解 “卡脖子” 难题的战略选择,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