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肉鸡产业版图中,广东省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广东地区人均禽肉消费量49.2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从“无鸡不成席”的刚性需要,到“鸡有鸡味”的品质追求,地方俗语体现出区域市场对鸡肉消费的深厚偏好。
8月中旬,以“让中国人爱上中华土鸡”为主题的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共建启动仪式,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举行。活动搭建政企学协多方合作平台,聚力在产业端和消费端多措并举做大中华土鸡品类市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兴县委书记陈哲江在活动中表示,近年来,新兴县大力培育现代农业、预制菜等“六大百亿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可带动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完善的产业平台,具有推动土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该县将以共建中华土鸡产业基地为抓手,构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联、发展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让新兴的“金凤凰”飞得更高更远,让中华土鸡品牌响彻四方。
何谓中华土鸡?这一品类又为何谋求复兴?这一切还要从外来鸡种竞争和餐饮习惯革新引发的市场变化说起。
脂肪丰富的北京油鸡、肌肉结实的山东汶上芦花鸡、皮滑肉嫩的广东清远麻鸡……我国家鸡饲养历史悠久、地方鸡品种资源丰富,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认定的达140个。行业内,习惯根据羽色将它们统称为黄羽肉鸡,与国外引进的快生型白羽肉鸡作区分。实际上,经过多年演化,我国地方鸡品种繁多,有黄羽、白羽、黑羽等多种特征,过去以毛色区分的命名方式略显粗糙。中华土鸡则指所有包含中国本土鸡品种血缘的品种统称。
这些本土鸡更为统一的特点是生长速度慢,积累了更多的风味物质,肉质鲜美、口感优良,随之而来的则是饲养时间长,养殖成本更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快大型白羽肉鸡,其凭借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等优势,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有效满足了我国快速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更借由西式快餐、炸鸡外卖等烹调方式深刻改变了鸡肉饮食习惯。
竞争压力下,中华土鸡这一品类名称应运而生。2024年11月,养鸡界五大龙头企业——温氏股份、立华股份、德康集团、湘佳股份和力源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土鸡美食文化推广中心”,旨在通过亲自下场制定标准、参与营销,最终实现链接市场。
摆在行业巨头们面前的是市场占有率下降和消费群体流失两大难题。我国黄羽肉鸡出栏量占肉鸡比重,从2018年的38%骤降至2024年的23%。另据市场调查,青年群体黄羽肉鸡消费黏性显著低于年长者。这背后,一方面是生长速度和肉品品质介于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之间的新品种小型白羽肉鸡问世,对快速型黄羽肉鸡形成替代;另一方面,则是禽流感影响下,部分地区实施活禽禁售政策,转向屠宰后冰鲜上市的黄羽肉鸡尚未补全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也无法再从羽色上与白羽肉鸡进行准确区分。
“中华土鸡肉质好、风味足、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这一新品类,就是要与白羽肉鸡形成差异化竞争,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中华土鸡美食文化推广中心秘书长钟怡群表示,当前,我国肉类消费中禽肉占比达28%,且有上涨趋势,中华土鸡产业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龙头企业抱团发展,致力于解决行业有品种无品牌、有推广无合力、有特色无标准、有文化无创新等问题,重塑产业竞争力。
“风味,一定是风味!”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谢青梅强调,尽管白羽肉鸡更适合当下炸鸡等快餐消费场景,但炖汤、白切鸡等传统烹饪方式在有土鸡消费习惯的地区更得人心。对于追求品质、风味的消费群体而言,肉香、有嚼劲这些特质都是白羽肉鸡无法取代的。
保持风味,关键在种。早在20世纪80年代,温氏股份就创新性地发展出“公司+农户”模式,推动了黄羽肉鸡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到1994年建立起自己的育种公司,是当时国内最早的育种公司之一。目前,公司纯种鸡品种及其存栏规模行业领先,拥有约50个优质鸡纯系和肉鸡品种(配套系),基本覆盖了我国市场上所有优质类型黄羽肉鸡品种,有9个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并获得畜禽新品种证书。
土鸡品种的研发,正经历“由土到洋”的过程。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各地方鸡资源形成了地域隔离,随着社会进步,各地方鸡资源在商业化过程中被不断筛选,少量优质品种脱颖而出。德康集团构建“动态保种体系”,一方面,建立地方鸡种资源库,活体保存胡须鸡、麻鸡等核心种群;另一方面,通过“岭南黄鸡”配套体系,将地方鸡风味基因导入商业化育种体系,形成“保种—育种—推广”的应用闭环。
降低养殖成本,同样是提升土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温氏股份建立了黄羽肉鸡专用的原料和营养需要动态数据库,研发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等技术,推广科学且低成本的饲料配方,近些年已经在黄羽肉鸡养殖中实现零豆粕,极大降低了饲料成本。
在提升溢价方面,产品认证能够赋予土鸡更高的品牌价值,提高消费者对土鸡产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中华土鸡美食文化推广中心正着手筛选出能够明显区别于白羽肉鸡的肉质参数指标,形成科学的分级标准,并规范产品标识,联合业内统一推广使用。
随着中华土鸡产业基地揭牌,这一集养殖、加工、研发、销售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正式启动,将打造成推动中华土鸡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型载体,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实体支撑。
今年7月,在浙江省湖州市的“天露农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吸引了众多目光:羽毛球世界冠军黄雅琼带领模特们,穿着以天露黄鸡、红原鸡、新兴竹丝鸡、新兴麻鸡等中华土鸡羽毛颜色和特点为灵感设计的服装,在农场自然环境中走秀。随后,这场大秀还移步上海外滩街头,把中华土鸡的自然形象带进了繁华的都市中心。
这场活动,是温氏股份推广中华土鸡文化的创意之举。“年轻人不是嫌‘土’,而是嫌‘慢’,想要推广土鸡就得让年轻人觉得吃土鸡不仅是消费,更是文化认同。”在钟怡群看来,中华土鸡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和丰富的美食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土鸡美食文化逐渐被淡化。
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认为,当下很多商品已经脱离物理属性,附带情绪属性,如新兴的潮玩消费。“中华土鸡凝聚着中华美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味觉传承,其推广与传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与坚实践行。当我们在深挖中华土鸡食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消费群体情绪价值,其释放的市场潜力必将令行业惊喜。”他表示,未来温氏股份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头提振中华土鸡消费、引领中华土鸡文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文化塑造和市场营销解决了“看不到”“买不到”的问题,中华土鸡的深加工及工业化开发则聚焦“做不好”的市场痛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加工与创新团队工程师曹文新介绍,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在健康消费升级趋势下,禽肉类预制菜呈现强劲增长势头。针对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儿童辅食与银发群体需求以及高端产品溢价消费意愿,建议相关企业瞄准餐饮端效率提升、家庭消费场景爆发、区域口味差异化趋势,通过产业链延伸与风味保持、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品质把控等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实现细分市场精准定位和产品营养品质协同升级。
即热即食的椰子鸡、大盘鸡、参鸡汤……食品级研发产生的丰富预制鸡肉菜品成果,让厨房“小白”也能轻松搞定美味“土鸡宴”,这些菜品既有土鸡风味,又实现快速出餐,满足了新生代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华糖云商总策划、新食材总经理杜建坡分析指出,中华土鸡的核心价值在于超越白羽肉鸡“吃鸡自由”的基础功能,转向满足“吃鸡美好”的高品质、高体验需求。他认为,痛点有多大,机会就有多大,从洋白鸡到中华土鸡,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场土鸡市场的“翻身仗”,正拉开帷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