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生猪总出栏量7.03亿头,存栏量为42 743万头,猪肉产量为5 706万t。我国的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消费类均占到世界的50%左右。我国猪场逐渐趋向于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及权威行业数据,2025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年出栏500头以上)突破70%,较2023年的68%进一步提升。而在规模化猪场中,猪繁殖能力可直接影响猪场整体生产经营建设期间的经济效益。
在现阶段规模化猪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着重关注繁殖母猪饲养管理工作,针对母猪不同阶段制定专项可行的饲养管理对策,充分发挥繁殖母猪的遗传潜力,为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 生物安全作保障
自2018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至今,已有5年时间,当前,该病毒呈现多毒株并存、无季节性流行等特点,对我国养猪业构成巨大的威胁。特别是中大型养殖场,一旦感染,经济损失惨重。目前尚无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治疗方法或疫苗。除了让人谈之色变的非洲猪瘟外,其他对养猪业危害巨大的疾病如猪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等依然在规模化猪场肆虐。如果猪群健康得不到保证,那么充分发挥繁殖母猪的遗传潜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需要以生物安全作保障。
在非洲猪瘟的威胁下,规模化猪场必须采取严格的猪场布局与环境控制措施,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猪场的选址至关重要,猪场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良好且远离其他猪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区域,以降低病毒通过自然媒介传播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可以参考大型养殖集团如正大、扬翔、牧原等构建外围洗消、生活区、生产区三道防线(三防线),管理好人员通道、物品通道、车辆通道、猪只通道(四通道),控制好人流、车流、物流、猪流、生物流(野猫狗,蚊蝇,鸟类)(五流)。另外,做好舍内环境控制,根据猪群健康状况即地区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在非洲猪瘟的大背景下,很多养殖场在构建生物安全体系过程中也出现了层层加码的情况,环节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复杂,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执行及心理层面造成了影响,反而导致生物安全隐患增加。因此建议各养殖场根据实际情况削减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强化关键环节的执行,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
2 后备猪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是农场的未来,后备母猪的培育和饲养管理是农场生产持续稳定及高效产出的前提。及时补充高品质的后备母猪可以保持母猪场合理的更新率和胎次结构。后备母猪的培育和饲养管理关系着母猪终生的繁殖性能,同时直接影响着养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
如果规模化猪场选择从其他种猪场引种,则必须严格做好引种前的选种、疾病监测、运输、到场后的隔离及驯化工作,保证引种的安全及后备猪的品质。在目前较大生物安全压力的情况下,大多数规模化猪场采用自繁自育模式培育后备猪,则需要做好自繁自育模式的育种计划,严格执行并做好场内的选种培育工作,如大型养猪企业正大集团的北方区执行的是自繁自育模式,后备猪进入猪群前进行四次选种(出生选留、断奶选留、77 d保育阶段选留、140 d选留)。
在后备母猪培育方面,饲喂及催情是两个极为关键的环节。总的来讲,在后备母猪第二次发情期之前给其自由采食可以让后备猪在合适的时间内达到标准体重,但是这个要根据猪的品种以及饲料的能量来决定。在催情环节,要做好催情工作,145日龄开始过道催情,在160~165日龄开始进入大栏催情,保证后备母猪从大栏催情开始后,四周要达到70%以上的发情率。催情使用的公猪必须大于10月龄,性欲旺盛,外激素分泌旺盛,气味较大。每天使用不同的公猪进行催情查情,每天至少两次,保证每头后备猪每次至少1 min鼻对鼻的公猪接触,大栏内10头后备母猪至少配备1头查情公猪。有条件的规模场可以尝试培育查情公猪组,即在选留查情公猪后将几头公猪从小放在一个栏进行饲养,催情时使用公猪组并结合人工压背刺激可以提高催情效率。同时需要保证光照强度至少150 lux,每天16 h。发情刺激执行一段时间后,一些母猪可能还是没有发情表现,这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后备母猪的发情刺激,例如每周将不同栏位的后备母猪混栏(更换同栏伙伴),增加每日公猪刺激的频率等。
后备母猪首次发情时,已经初步达到性成熟(卵巢能排卵子),但母猪还没达到体成熟,身体的多数器官功能不完整,包括卵巢,虽然能排卵,但卵子多数是幼稚型,受精能力差。如果此时配种,受胎率低,产仔数少,难产率高,母猪的利用年限缩短,因此后备母猪首次发情不配种(Heat no service,HNS),而在第二次发情或第三次发情时进行配种。大部分规模化场后备母猪配种日龄约在210~230日龄,体重130~135 kg,不同品种的后备猪会略有差异,可以根据育种公司给出的建议执行。选择在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发情时进行配种主要依据猪只的体重,当体重达到配种体重以上时就可以进行配种。做好HNS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备母猪一胎产仔数及其一生的总产仔数,有研究表明后备猪在第二个发情期进行配种,窝产活仔可以提高1头或更多的仔猪,在第三个发情期进行配种,窝产活仔可以提高0.2~0.3头。配种前10~14 d进行短期优饲,增加排卵数量。后备猪配种一般采用普通的人工授精,需要有公猪在场时后备母猪静立良好时进行配种,让猪只自行吸收精液,不能挤压精液瓶,防止倒流,且在输精完成之后可以按照1:10的比例在配种后的后备母猪身前放置公猪促进精液吸收,提高配种妊娠率。配种后降低饲喂量,避免高能量导致胚胎死亡。
3 断奶母猪饲养管理
断奶母猪由于在分娩舍集中哺乳而抑制发情,断奶环节将哺乳仔猪集中断奶导致对发情的抑制解除而变相达到同情发情的目的。一般来讲,经产母猪会在断奶后4~7 d内集中发情,管理良好的大型规模化猪场的7 d内断奶发情率要达到90%以上,但对于断奶后3 d内就发情的母猪需要根据配种目标作出判断,一般情况下,不给予配种,等下个情期再配种。如果断奶后7 d内断奶发情率较低,则需要关注分娩舍饲喂及母猪体况损失,还有查情环节是否出现疏漏。
在断奶前后的饲喂环节,对于头胎母猪建议在断奶当天限饲,2胎及2胎以上的母猪断奶前一天的饲喂量降低50%,断奶当天继续缩减饲喂量来降低母猪的泌乳量,从而促进更好的断奶发情间隔。断奶后断奶母猪的饲喂因农场而异。为了母猪断奶后有更好的发情表现和促进排卵,推荐自断奶后第一天至第一次输精前给母猪进行加饲或自由采食。一些农场为了增加饲料能量水平,喂料时会在料槽内的饲料上面再撒一些葡萄糖。葡萄糖的建议用量是断奶后每天饲喂300 g,执行3 d。
在配种环节,对于经产猪大部分规模化猪场均采用子宫颈后人工授精技术(Post cervical artificial insemination,PCAI),而配种环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握配种时机,由于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维持有受精能力的时间比卵子排卵后维持有受精能力的时间长,所以最佳时机是在排卵前若干小时将质量良好的精液输入母猪生殖道内。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无法完全准确地判断每头猪的排卵时间,对于断奶后4~7 d内发情的母猪,相对保险的傻瓜式的配种可以采用静立就配种,间隔24 h查情静立再次配种,再次间隔24 h查情静立就第三次配种,不静立则不予配种。每头断奶母猪的平均配种次数大约在2.2次左右,如果低于2次或高于3次都可能影响配种妊娠率,需要复核查情环节,确保查情准确。也可以参考一些大型规模化猪场的配种策略(表1)。但需要注意的是规模化猪场需要通过大量统计各胎次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和发情期长短的数据作为参考,根据本场母猪发情持续期长短调整配种时间和次数,确保配种妊娠率及产仔数。另外,为了避免配种后14~30 d内母猪因转栏影响到胚胎着床,如果一定要进行转猪操作,最好在配种周结束或者妊娠检查结束后再进行。
在妊娠期饲喂管理方面,配种后一周给予维持量,避免胚胎因高能量而死亡。在配种后7、30、60、90 d根据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进行调料。理想情况为断奶后配种标准体况为3分、在配种后0~90 d,调料维持母猪体况3分,由于胎儿出生体重的2/3在妊娠期的后1/3时期内生长完成,90 d后对于体况3分的母猪加料至体况达到3.25分,分娩时标准体况为3.25分,哺乳期体况损失约为0.25分。对于90 d时体况已经达到或超过3.25分的母猪不予加料。总的来讲,通过妊娠期的分阶段体况评分和饲喂量动态调整,使妊娠母猪体况保持良好,不过肥不过瘦,兼顾胎儿生长,控制弱仔率及哺乳期体况损失和断奶后体况及发情率。
另外,妊娠期还需要做好查返情、B超妊娠检查、问题母猪处理等工作。
4 分娩及哺乳母猪管理
为了让母猪适应新环境,尽早将待产母猪转至分娩舍(在可以周转开来的情况下建议产前5 d转入分娩舍)。避免将后备母猪安排在易产生应激的栏位(门口、转角、变速风机附近等)。分娩前后使用此阶段专用的饲料比较好。也可以使用妊娠阶段饲料直至产后3 d,或者从母猪进入分娩间开始就使用哺乳阶段饲料。如果产房周转顺畅,则避免干预母猪正常分娩,如果产房周转紧张,可以使用诱导分娩技术缩短同一个分娩舍的产程。做好接产工作,避免死胎率升高。确保产程结束胎衣排出,做好母猪保健,为断奶后正常发情打好基础。分娩后6 h内限制做交叉寄养,给仔猪留出摄入足量初乳的时间。可能的情况下,给头胎母猪的栏内放与有效乳头数相等的哺乳仔猪喂养3~4 d,这样做能促进后备母猪的乳腺发育。然后,挑出1~2头仔猪寄养到其他2~5胎的经产母猪身边。这样做可以减少母猪第2胎出现总产下降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刺激初胎母猪乳腺发育,为后续胎次做准备。
哺乳期母猪饲喂的目的是使母猪采食量最大化,增加泌乳量,提高仔猪断奶体重,减少哺乳期体况损失,保证断奶后体况及发情率。在具体饲喂方案方面,可以参考某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方案,根据母猪的食欲情况,在分娩当天饲喂0~2 kg饲料。随后一天,饲喂与妊娠末期相同数量的饲料(2.7~3.2 kg),然后,每天增加0.25~0.45 kg的饲料(根据母猪食欲,后备猪0.25 kg,经产猪0.45 kg),直到达到日均8.2 kg的采食量。饲喂目标是后备猪在产后21 d达到7.3 kg/d的采食量,经产母猪达到8.6 kg/d的采食量。如果母猪能吃得更多,可以给予更多的饲料。总的来讲,就是在分娩后尽快地达到最大采食量,有自由采食饲喂装置的分娩舍可以采取自由采食,如果没有则可以根据母猪采食情况人工加料,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尽快帮助母猪达到采食量最大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夏天料槽中的饲料容易发霉变质,一定要及时巡栏清理。哺乳期饲喂目标是断奶时母猪的体况损失小于0.25分,哺乳期间的背膘损失不超过3~4 mm。
关于断奶日龄和哺乳天数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普遍认为,泌乳期越长,仔猪断奶时的体重越大,但会加大母猪体况损失。还有观点认为,哺乳期采食量越高,未来的生产性能越有可能更好。除非遇到特殊的疾病状况,建议避免在哺乳18 d之前对仔猪断奶,至少平均21~23 d。
5 团队管理为根基
对于大型养殖集团的规模化猪场来说,其实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及培训体系,但即使同一个养殖集团旗下的不同场子,其生产成绩也不尽相同,这就涉及到SOP的执行层面了。而不管多么成熟有效的技术环节,最后的执行都是靠员工,靠团队。所以一个团结、高效、有执行力的团队才是好的生产成绩的最大保障,是规模化猪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在建立成熟的SOP的基础上,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员工拿到合理薪酬的同时,能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与职业规划的发展。通俗来讲,让员工觉得这份工作有希望、有前途。在做绩效管理的时候,不要让团队和个人站在对立面,简单的绩效考核不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团队战斗力的有力工具,将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团队目标的同时个人获得薪酬和职业发展。当然这里面容易忽视的一点是,需要给予猪场的管理团队在管理方面的支持与培训,因为大部分猪场的管理团队都是从技术员成长起来的,单纯的技术环节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团队管理方面却有所欠缺。懂技术会管理的管理者是规模化猪场管理团队的培养目标,而且能否培养出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主管是评价猪场管理者很重要的一项指标。
在有了优秀团队做根基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SOP培训计划,保证所有岗位对SOP相关技术环节都应知应会,并且需要进行考核,保证SOP能在执行化解很好的落地。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的支撑,因此在团队建设方面需要做好人文关怀和团建工作,从场内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到定期开展团建活动,节假日员工关怀,综合打造一支团结高效有战斗力的团队。
6 总结
在一支团结高效有战斗力的团队的带领下,做好生物安全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各项SOP,才能保证规模化猪场充分发挥优秀母猪繁殖潜力,获得更好的生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