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谣
2月23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声音”,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对于种猪育种而言,其意义更是非凡。
我国是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总体产能快速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在养猪最核心的环节——种猪,曾经长期依赖进口。
“公司要投资60亿元,全力打造一个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支撑中国种猪育种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实现种猪完全可以自主掌控、自主育种。同时,还要让国人吃上更香的猪肉,找回儿时猪肉的香味。”3月6日,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接受采访时表示。
消费者对肉质有更高的标准要求,构建科学的种猪育种体系势在必行。作为生猪产业的龙头,牧原是如何解读种猪基因密码,把“猪芯片”牢牢握在手中的呢?
三十年坚守
突破国外种猪限制
在养猪过程中,有的猪瘦肉多,有的猪背膘厚,有的猪肉鲜嫩多汁,有的猪肉味道平平,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也有所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
关键在“猪芯片”。
它并非真芯片,而是指种质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和高质量的种猪基因,关乎着猪群生长、繁殖、胴体、肉质性能,更关系着消费者对猪肉的体验感。
1992年,牧原从22头猪养起,到如今的年出栏7000万头,企业逐渐做大做强,背后是牧原30余年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品质的持续坚守。
好的种猪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进口种源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产仔数多,更适宜规模化养殖,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种猪大多依靠进口。
但问题的关键是,一头进口种猪三五年后就基本失去了繁殖价值,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最后还得引进。
“种猪依赖进口,将对国内生猪产业未来发展带来隐患。”早在1998年,秦英林就开始布局生猪育种,着手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的研究。
“以前,国内生猪行业需要国外引进曾祖代猪,生祖代猪,再生父母代,再生商品猪,一代一代繁殖,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养猪大国,种猪需求量非常大,一代一代下来需要两年时间,我们没有时间等。”秦英林介绍。
这个时间能不能缩短?
带着问题,牧原潜心研究,不依赖纯种,不迷信原种,只求性能稳定,追求育种价值最大化。打破常规的金字塔育种体系,从“技术元点”发力,重新建立育种逻辑,大胆尝试、充分论证,直接用二元轮交的方式,省去了昂贵的祖代猪,减少了中间两个世代,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肉种兼用,降低成本,既能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又具备良好的繁殖性能,更摆脱了行业对种猪进口的依赖,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独立自主的育种体系。
牧原此法带来的种业变革,很快迎来“大考”。
2018年,我国生猪行业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生猪产能下降,种猪更是价格高涨、一票难求。牧原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凸显了价值:牧原的商品猪可以“肉种兼用”,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在国内最缺种猪的时候,以肉猪价向行业供种,为生猪产能的恢复提供关键支撑。
“之后,中国仅用3年时间,生猪产能就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恢复的速度让国外感到惊讶。”秦英林介绍,这既彰显了中国养猪业的韧性,也是牧原主动担当行业责任的结果。“二元轮交表面上看是一个生产工艺,实际背后是一个打破规则和机制的创新。这也正是我们坚持长期主义,死磕技术创新的结果。”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种猪进口量骤降至不足4000头,较2020年峰值时期减少约87%。而牧原的生猪养殖成本已成功降至13元/公斤左右,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一致性好、适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种猪群。
日子赛神仙
优秀基因“不跑偏”
随着《哪吒》系列电影的热映,太乙真人的坐骑——那头憨态可掬的猪,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牧原为了让猪过上“神仙”般的日子,更是煞费苦心。
“不管是在零下40摄氏度的黑龙江还是在40摄氏度的海南,智能环控系统都让猪舍内恒温恒湿,四季如春;空气过滤系统让猪舍里的空气洁净无菌;24小时巡检的‘保姆’机器人时刻关注着小猪们的健康状况……”猪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神仙”般的日子,让猪的基因得以充分表达,在选种时不会有偏差,这也是牧原打造全新育种平台的信心所在。
“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他们在育种过程中,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但其中有一个短板,就是它研究的对象——猪,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多数还处在亚健康状态。猪的基因只能表达出来60%—80%。”秦英林介绍,牧原将建一个超健康的种猪选育平台,能够排除一些外界干扰因素,让生猪基因表达的准确率达90%以上,这对“猪芯片”的研究更有价值。
60亿元投入
找回儿时猪肉香
猪肉是多数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但是不一样的产品,价格也高低不一。走进商超,琳琅满目的生猪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什么样的猪是好猪呢?
对于牧原来说,选育的好猪不仅要生长性能好、还要肉质好、猪肉吃着香。
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关键还是育种。
21世纪初,因为国外的种猪性状好,养殖见效快,即便价格昂贵,也阻挡不了国内企业“买洋猪”的热情。
2000年年初,牧原引进第一批国外种猪,本想借此改良生猪性能,但不承想,“这批猪看着体形好,生长速度快,产仔数多,但肉质不好,猪肉水分含量大,口感不好,肉色白,应激大。”牧原相关负责人回忆道。经基因测定发现“是氟烷基因惹的祸”!
该如何办?痛下决心,把重金引的种剔除出去。
“我们用基因检测技术,一头一头地把携带氟烷基因的猪挑出去,这个费用是我买种的十倍都不止。”在秦英林看来,牧原的事业表面上是养猪卖肉,实则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坚持‘价值育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培育好猪,生产好肉。一个标准,就是想想如果要给自己父母、孩子吃肉,是什么标准?一定是最高标准。牧原就要以这样的标准为客户生产高品质猪肉。”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生猪品质,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牧原的育种团队走进市场,倾听客户真实声音,开展猪肉品鉴,邀请客户一起讨论什么是好肉标准,进而建立企业培育和生产好猪的标准。同时,深入养猪生产一线,开展种猪选育与选配工作,通过屠宰评估肉质,组织团队复盘总结,反复实践探索。历经3年的持续选育,终于培育出了客户喜欢的好猪。
这是攻克难题的喜悦,更是“育好种”的笃定。接下来二十几年,跟随市场这一无形的“指挥棒”,牧原持之以恒育好猪,抓好生猪产业的“中国芯”。
现在猪肉不缺了,但中国猪肉是以鲜销、家庭烹调为主。这个特点也注定了生产和育种都要对肉质有更高的、更多的研究,付出更多的努力。
“得益于2019年开展的屠宰业务,牧原离市场更近,离消费者更近,离消费的场景更近了。”牧原首席财务官高曈介绍,“我们更能感受到,当前中国广大居民对于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对于消费场景和猪肉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如何让高品质猪肉成为大众餐桌的常客,是牧原一直在探索的。
但肉质研发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大挑战。它需要企业有产业链支撑,从育种、饲养、屠宰等方面跨代研究、积累数据。时间长、投资大、进展慢……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锚定端稳国人“肉盘子”的产业使命,牧原正在向肉质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我们有庞大的种猪群、很好的产业链,还有育种的庞大数据,这些都构成做肉质研发的基础和优势。我们现在要把‘找回儿时猪肉香’作为我们的目标”。秦英林表示,“我们现在已经找到肉质更好、更香的猪群,把这些基因全部复制出来,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但路径很清晰,一步一步来,我们信心满满,一定让人们吃上健康又美味的猪肉。”
60亿元,打造超健康育种平台;持之以恒,端稳国人“肉盘子”。这场种猪革命正在打通粮食安全与美好生活的任督二脉。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当人们咀嚼着充满儿时香气的红烧肉时,中国农业已经完成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飞跃,我国的生猪育种已经拥有了“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