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19时51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2025上半年肉牛出栏2203万头 牛肉产量342万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7-23  来源:🔗国际畜牧科技  💛156

全国牛存栏9992万头!

周期拐点显现!产业韧性凸显

2025年上半年牛存栏量呈现“先抑后扬”的显著特征,折射出产业周期的深度调整与战略转折。

一季度末全国牛存栏量降至 9762 万头,同比减少 356 万头,降幅达 3.5%,环比减少 285 万头,创 2021 年二季度以来新低。

1753077561665182.png

这一数据背后是 2024 年行业深度亏损的延续 —— 基础母牛存栏自 2023 年 6 月起持续调减,截至 2024 年 11 月累计降幅超 3%,新生犊牛数量同比减少 8%。养殖端亏损压力下,能繁母牛淘汰率攀升至 45%-50%,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按斤甩卖母牛的极端现象。

然而,二季度末存栏量环比激增 230 万头至 9992 万头,增幅 2.4%,标志着行业周期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逆转得益于多重积极因素:

首先,活牛价格自 2025 年春节后触底回升,第 26 周同比上涨 21% 至 26.53 元 / 千克,育肥牛养殖连续 3 个月盈利,小规模养殖场单头盈利达 1649 元;

其次,政策端持续发力,农业农村部推动的优质基础母牛扩群提质政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2024 年底养殖贷款余额超 1600 亿元)以及地方政府如祁县的冻精补贴、设施农业贷款贴息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养殖户资金压力;

再者,进口牛肉锐减 12.7%(2025 年 1-5 月进口 110 万吨),边际缓解了低价进口冲击,为国内市场价格修复创造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存栏结构优化趋势显著。

能繁母牛占比逐步提升,通过淘汰低效产能、补充优质后备母牛,养殖主体开始注重品种改良(如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冻精补贴政策),为后续产能释放奠定基础。这一结构性调整虽短期导致存栏量波动,但长期将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肉牛出栏2203万头!

产能释放加速,历史新高背后的隐忧

2025 年上半年肉牛出栏量延续了五年连增态势,累计出栏 2203 万头,同比增长 2.9%,首次突破 2200 万头大关。

1753077615790116.png

其中一季度出栏 1215 万头(同比 + 1.3%)、二季度出栏 988 万头(同比 + 5.0%),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前期存栏基数的滞后释放 ——2023 年及之前补栏的肉牛在 2025 年集中出栏;另一方面,养殖效率提升推动单产增长,如宁夏通过 “粮改饲” 政策优化饲料结构,肉牛饲养量同比增长 8.6%。

但需警惕数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出栏量增长主要依赖 2023 年前的存栏储备,而 2024 年能繁母牛存栏下降已导致新生犊牛减少,叠加肉牛 18-24 个月的育肥周期,预计 2026 年后出栏量可能进入阶段性回落。

此外,二季度末存栏量虽回升至 9992 万头,但同比仍减少 212 万头,且基础母牛存栏尚未完全恢复,产能断层风险尚未根本解除。

牛肉产量342万吨!

量质双升背后的产业升级

2025 年上半年牛肉产量达 342 万吨,同比增长 4.5%,连续五年同期上涨,其中二季度产量 151 万吨(同比 + 6.3%),创单季新高。

1753077684841202.png

这一增长既源于出栏量的增加,更得益于养殖技术的系统性提升:

品种改良:通过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优质冻精补贴政策,肉牛胴体重显著提升,如吉林推广的和牛、安格斯杂交牛,单头综合产值达 18 万元;

饲料优化: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推广(如祁县对青贮饲料给予 50 元 / 吨补贴),使饲料转化率提高 15%-20%,同时降低养殖成本;

屠宰加工升级:头部企业如长春皓月推进全产业链布局,通过智能化屠宰、精细化分割,牛肉出品率提升 3-5 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牛肉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端牛肉(如和牛、谷饲牛肉)占比从 2020 年的 18% 提升至 2025 年的 32%,消费者对 “草饲”“有机” 等标签关注度增长 200%。

这一趋势倒逼产业升级 —— 宁夏、吉林等地通过品牌建设(如 “吉牛中国牛”)和冷链物流优化(区块链溯源技术覆盖率达 30%),推动牛肉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牛奶产量1864万吨!

旺季不旺的供需再平衡

1753077719923451.png

上半年牛奶产量 1864 万吨,同比微增 0.5%,虽连续两年突破 1800 万吨,但二季度产量 972 万吨,同比下降 0.8%,出现 “旺季不旺” 现象。

这一数据反映了奶牛养殖的结构性调整:

产能调减:2024 年以来生鲜乳价格低迷,牧场亏损面扩大至 90.9%,中小牧场加速退出,奶牛存栏量从 2024 年 2 月的 649 万头降至 2025 年 2 月的 611 万头,降幅 5.7%;

成本压力: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 60%-70%,2025 年上半年豆粕、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公斤奶成本同比下降 7.7%,但仍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

季节性因素:二季度高温导致奶牛热应激,单产下降,叠加冷饮消费增加(拉动液态奶需求)与灭菌乳新规(9 月起禁止添加复原乳)的预期影响,企业主动调整库存策略。

尽管短期承压,行业积极因素正在积聚:农业农村部推动的奶牛养殖加工一体化、节粮行动(如苜蓿替代部分豆粕)以及进口复原乳限制政策,将逐步改善供需关系。预计下半年随着旺季需求释放和政策效应显现,牛奶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未来展望与预测

产业趋势与战略建议

周期波动常态化,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行业已进入 “高成本、高波动” 新阶段,建议养殖主体通过期货工具锁定饲料成本,利用 “保险 + 期货” 模式对冲价格风险(如祁县奶牛政策性保险覆盖 80% 养殖风险)。同时,政府需加强市场监测预警,避免产能过度扩张或收缩。

质量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广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如宁夏 “订单生产” 带动农户增收 300 元 / 头),通过品种改良、精准饲养(如 TMR 日粮技术)提升单产水平。鼓励精深加工(如预制菜、功能性乳制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政策协同发力,夯实产业根基:持续落实基础母牛扩群补贴、饲草收贮补贴等政策,加大对中小养殖户的金融支持(如活体抵押贷款、设施农业贴息)。同时,优化进口管理,建立动态关税调节机制,防止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技术创新驱动,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快 AI 育种、区块链溯源、智能冷链等技术应用,推动养殖数字化转型(如吉林 “区块链 + 物联网” 冷链体系)。支持校企合作(如吉林大学与金牛牧业技术合作),突破种源 “卡脖子” 技术,提升自主育种比例。

2025 年上半年肉牛产业在深度调整中展现出强大韧性:存栏量止跌转增标志着周期反转,出栏与牛肉产量创新高印证了产能释放,而牛奶产量的结构性波动则预示着行业正在经历供需再平衡。

未来产业竞争将聚焦于质量、效率与可持续性 ——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中国肉牛产业有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据更主动地位,实现从 “数量扩张” 向 “质量跃升” 的历史性跨越。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