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天康生物公告称公司拟收购羌都畜牧51%股权 加速推进生猪产业发展。
一纸公告激起千层浪。
生猪行业低迷一年多,终于开始有人动手"买买买"了。
低迷怎么说?冰冷的行业数据,揭开残酷现实:哪怕截至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4386万头高位震荡,远超4100万头“合理区间”红线。行业连续亏损18个月,每公斤养殖成本徘徊在16.2元,但猪价早已跌穿14元/公斤的生死线。牧原、温氏等巨头亏得发慌,中小猪企更在资金链断裂边缘挣扎。
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最新一周生猪、肉鸡、蛋鸡价格分析:下游消费起色不大,生猪每头亏损35.77元!
最新一个月,能繁母猪才降低。7月全国存栏量为4042万头。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数量环比2.1%,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下降1万头;与此同时,8月份第3周全国生猪价格为每公斤14.3元,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31.4%,已经是连续6周下降!
这笔交易的核心是什么?是资源整合,是低谷布局。
天康生物作为一家以饲料、动保起家的新疆龙头,2023年营收破173亿,生猪养殖却只占其中22%,养猪的戏份并不重,更像是顺带业务。
但另一面,羌都畜牧却不折不扣是新疆养猪业的隐形大佬——最新数据显示其基础母猪存栏量超22万头,位列新疆前五。
这背后暗含了怎样的战略意图?
第一层思考:低谷期"白菜价"扫货?
当前猪价持续在盈亏线下挣扎。大环境迫使许多公司为缓解资金压力而忍痛割让资产。此刻出手,收购成本往往远低于行业景气期。
天康生物选择在这个时机拿下羌都控制权,恰似在熊市中捡起被低估的筹码。公开资料虽未披露具体交易价格,但对比猪周期高峰期的资产溢价,此时入局无疑是精明的商业决策。
第二层思考:规模跃升,争食头部话语权!
收购前,天康生物年报明确表达"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生猪年出栏1000万头的目标。然而,当下其自建+租赁合计仅约40万头能繁母猪,要实现千万级出栏目标存在产能缺口。
此次拿下羌都51%股权后,以羌都约22万头母猪(且基础母猪规模超过天康自身产能),意味着天康的母猪规模几乎一夜暴涨50%以上,初步搭起了冲击600-800万头年出栏的基本骨架。用一次并购迈出了数年自建才能达成的步伐,效率不言而喻。
2025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产能被调控,并购无疑是个另辟蹊径的好方法,多方受益,结构重组。
第三层思考:新疆养猪的战略价值被重估。
在国家"稳产保供"与"运猪"变"运肉"政策引导下,地域性、规模型养殖企业优势凸显。作为疆内两大头部代表,天康生物与羌都畜牧强强联手,形成产业闭环的路径愈发清晰。
新疆饲料原料价格常年较内地具有优势,叠加本地广阔的土地空间与政策扶持环境,使得新疆发展大型一体化生猪项目的成本竞争力显著。收购羌都后,天康不仅放大了规模优势,更强化了其在西北区域全产业链的战略支点地位。
第四层思考:中国养猪业的"并购潮"大门正悄然开启?
天康生物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中粮集团,不仅是食品巨头,更是具有强大资本与资源整合能力的央企。在产业格局重塑、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2022年CR10仅约20%,远低于美国的70%)的背景下,此笔交易或许只是中粮系或更大范围产业资本加快上游整合节奏的一个强烈信号。
那些具备稳定产能、但受困于资金链和成本劣势的地方型猪企,有可能成为下一波整合的对象。
结语:
天康买下羌都,远不止两家企业的合并重组那么简单。它更可能预示:生猪养殖产业加速洗牌、巨头集结以规模效应对抗周期风险的阶段正轰轰烈烈到来。
产业格局变革的大幕一旦拉开,又会有谁被卷入,成为下一个整合的参与者,抑或是被整合者?
当别人抛售时,天康在扫货:羌都畜牧手握22.5万头存栏母猪(第三方行业调研数据),每年稳定生产约50万吨饲料,在新疆拥有7座规模化猪场布局,其单体产能跻身全疆前五。
而天康生物自身约14万头能繁母猪养殖规模,在巨头林立的养殖赛道中一直略显尴尬——牧原约343万头、温氏185万头、新希望74万头的量级面前,天康急需一张能上牌桌的门票。
并购格局会变得怎样?我们甚至还可以大胆思考,央企光环的规模猪场,早就在下一盘大棋。许多国企早就形成从大豆进口、饲料加工到动保疫苗的完整闭环。
如果国家队也加入并购,比如中粮系规模化养猪资产的战略集结:天康80万头能繁母猪+中粮家佳康90万头+牧原代养部分产能,整体逼近200万头的体量足以跻身全国前三!不过,这只是我“天方夜谭”的想法,但是,最新谁在低迷期捡货,谁频频给破产重组民企伸出橄榄枝?
以一次并购改写能力图谱:吞并羌都后,天康能繁母猪瞬间突破60万头,叠加后备及扩繁体系估算,总母猪规模或超80万头——相当于一夜之间再造一个半“天康”。
更重要的是,羌都年出栏仔猪600万头以上的供给能力(按PSY24-25计算),与天康“十四五”规划的千万级目标无缝契合。
您怎么看,并购潮还会加剧规模化巨头诞生吗?
整个养猪江湖的巨头崛起才刚刚开始?还是只是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