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以全面提升环保标准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正强力重塑中国养猪业的版图与发展轨迹。面对“绿水青山”的刚性要求与“肉篮子”的民生保障,行业在阵痛中寻找“绿径”,谋求转型破局,加速迈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了生猪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业的地位,并指出要积极推动粪肥资源化利用。在此背景下,行业转型的核心挑战与目标在于统筹兼顾“绿水青山”“肉篮子”与“从业者生计”。
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在于主动寻求变革,主要路径建议:
一是融入体系:中小养殖户可通过托管、代养等方式融入大型集团体系,借助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降低经营风险。
二是抱团共享:区域联合,共同投资建设粪污集中处理设施,通过规模化运作摊薄成本。
三是智慧赋能:应用物联网、自动化设备等技术,实现精准饲喂与智能化环境调控,达到降本、增效、减排的多重目标。
四是多元发展:对难以达到新环保标准的养殖主体,可转向有机肥生产、配套种植、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关联领域,实现平稳转型。
五是变废为宝:深度挖掘粪污资源价值,创造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六是全链升级:加快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的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全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环保升级,是养猪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关键起点。正如东北等地积极探路的区域协作所示,唯有通过主动求变与多方合力,才能真正破局转型深水区,将昔日的污染负担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正如那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未来的猪圈烟火,必将融入绿水青山的画卷,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记者:王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