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寒流:价格暴跌下的集体“缩水”
(一)龙头企业收入普降,价格成为“致命伤”
在8月的生猪市场中,一场由价格主导的下行态势席卷而来,众多养殖企业纷纷面临收入下滑的困境。新希望作为行业内的重要企业之一,8月销售生猪数量达133.78万头,环比增长2.71%,呈现出稳定的产能释放态势。然而,其收入数据表现欠佳,仅为17.22亿元,环比下降4.45%,同比降幅更是高达30.73%。经深入分析可知,销售价格是导致这一业绩下滑的关键因素。8月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3.54元/公斤,环比下降6.23%,同比下降幅度竟达32.74%,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市场价格暴跌对企业营收造成的显著冲击。
同样,温氏股份在8月的销售数据也呈现出类似特征。其销售生猪324.57万头,同比激增37.88%,销量的大幅增长本应带来收入的显著提升。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收入仅微增至48.25亿元,环比下降1.07%。核心原因在于毛猪销售均价降至13.90元/公斤,同比下降32.03%。尽管销量大幅上涨,但单价的暴跌致使企业增收不增利,凸显出价格因素在生猪养殖行业盈利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中小上市企业分化加剧,抗压能力现差距
除龙头企业外,中小上市企业在这场价格风暴中亦未能幸免,且分化现象愈发显著。东瑞股份在8月共销售生猪9.48万头,销售收入为1.60亿元,环比下降5.48%。该公司明确指出,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是整个行业的系统风险,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而言都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这清晰地表明,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企业,在面对价格波动时也存在应对难度。
天域生物则是另一种典型情况。8月其销售生猪2.60万头,销量环比暴增50.83%,展现出强劲的销售增长势头。然而,销售收入却同比暴跌53.32%,这一鲜明对比凸显出小规模企业对价格波动的高度敏感性。尽管销量大幅提升,但由于价格的大幅下跌,企业盈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缩水。
正虹科技在这场价格危机中是少数收入同比增长的企业,增长幅度为21.14%。但深入分析其数据可知,这一增长主要依赖于销量暴增63.31%,而单价仍呈下行趋势。这表明其盈利根基并不稳固,一旦销量增长乏力,企业很可能陷入亏损困境。
二、价格崩塌:供需失衡引发连锁反应
(一)供应过剩压垮市场,价格连跌八周创新低
8月,生猪市场价格呈现出持续下行态势,令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市场的严峻形势:8月29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94元/公斤,相较于上周五(8月22日)的20.10元/公斤,下降了0.8%。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从生猪周均价来看,国内生猪价格已连续8周下跌,这一持续跌势在近年来较为罕见。
国泰君安期货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从供应端来看,8月集团计划出栏量大幅增加,众多大型养殖集团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大出栏力度,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短期内急剧攀升。与此同时,散户却陷入被动压栏困境。由于对未来价格走势抱有一定期望,或担心低价出售会造成更大损失,许多散户选择将生猪继续饲养,不愿轻易出栏。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未能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反而在后期进一步加剧了供应过剩局面。
需求端的表现则更为疲软。尽管随着学校开学、升学宴等活动的开展,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整体需求增幅依然有限。高温天气的持续影响,使得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热情大幅降低,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提振。在这种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增长乏力的极端不平衡状态下,头部集团试图通过缩量挺价来稳定市场价格,但最终未能成功。日度成交情况持续不佳,市场难以消化庞大的供应,现货表现多次不及预期,价格在重重压力下不断下跌,市场陷入了“量增价跌”的恶性循环。
(二)成本与售价“剪刀差”扩大,养殖利润被压缩
在生猪价格暴跌的同时,养殖成本却维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境。饲料原料作为养殖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价格的高位运行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豆粕、玉米等主要原料的价格持续攀升,占养殖成本的比例超过60%。以豆粕为例,其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涨幅达到18%,使得企业的饲料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而生猪均价却较2024年同期下跌超30%,这种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巨大“剪刀差”,使得企业的养殖利润被严重压缩。许多企业陷入了“卖一头亏一头”的不利境地,每一次生猪出栏都意味着更多的亏损。东瑞股份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若未来价格持续下滑,公司的业绩将进一步承压,未来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温氏股份虽然凭借前期投苗增加和仔猪外卖勉强维持了销量的增长,但肉猪养殖毛利率已逼近盈亏线。公司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尽管销售生猪数量大幅增加,但其肉猪养殖毛利率仅为微薄的1.2%,几乎处于亏损边缘。这表明,即使是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在成本与售价的双重挤压下,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三、破局之路:短期承压与长期产能出清
(一)机构预警:9月供应压力难缓解,价格或续探底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的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国信期货的研究报告为行业未来几个月的发展敲响了风险预警。从仔猪出生数据这一关键指标来看,9月理论出栏量仍将呈现上升趋势。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前期仔猪存栏量的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这些仔猪将在9月集中出栏,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应压力。而进入10月后,出栏量的环比增速将明显提升,供应增加的程度远远超过消费的季节性增长。
尽管在月底大企业尝试通过缩量挺价的方式来稳定市场价格,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日均成交情况依然低迷,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提振,使得价格难以得到实质性支撑。此外,在政策引导下,出栏均重的抬升幅度也受到了限制,这意味着企业无法通过增加单头生猪重量来提高收入。综合各种因素,短期内生猪价格难改下行趋势,市场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二)行业加速洗牌,龙头开启“御寒”模式
在这场价格危机中,生猪养殖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加速洗牌进程。面对系统性风险,各大龙头企业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提升竞争力,开启“御寒”模式。
新希望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主动地优化产能结构,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减少低效存栏,提高养殖效率。公司加大了对先进养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精准投喂、环境智能调控等功能,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质量。此外,新希望还加强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温氏股份则另辟蹊径,大力拓展鲜品销售渠道,降低对毛猪市场的依赖。公司积极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等建立合作关系,将鲜品猪肉直接推向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温氏股份还加大了对食品深加工领域的投入,开发出多种猪肉制品,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价格寒冬或许将成为行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契机。在价格持续低迷的压力下,中小散户由于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将逐渐退出市场。而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如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等,将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率先走出低谷。这些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促进行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四、投资者启示:周期波动下的价值判断
(一)警惕“量增陷阱”,聚焦价格敏感型标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8月生猪市场的波动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也为其提供了深刻启示。在生猪养殖行业,单纯依赖出栏量增长的企业往往在价格波动面前表现出较大脆弱性。新希望、温氏股份等企业在8月的销量虽有增长,但由于价格暴跌,收入反而下降,这清晰地表明了“量增陷阱”的存在。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能仅关注企业的出栏量,更要深入分析其成本管控能力。
成本管控能力强的企业,如牧原股份,通过持续优化养殖技术、降低饲料成本等措施,能够在价格下跌时依然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牧原股份在合成蛋白生物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低蛋白日粮+发酵氨基酸替代豆粕”的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饲料成本,使得其完全养殖成本降至行业最低水平。这种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即使在价格低迷时期,也能维持盈利,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
具备深加工业务的企业,能够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对冲价格波动的风险。唐人神在猪周期底部,凭借饲料销量的增长和肉品产品盈利点的打造,有效平滑了生猪价格波动对公司利润的不利影响。公司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降低原料采购价格等方式,降低了生猪养殖成本;通过拓展品牌肉品业务,提升了生猪附加值,拓宽了下游产业链。这种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使得唐人神在市场波动中能够灵活应对,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保障。
东瑞股份等企业强调“价格波动常态化”,这提示投资者需要从周期视角来评估企业的估值。生猪养殖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价格波动频繁且剧烈。投资者不能仅根据企业的短期业绩做出投资决策,而要深入分析企业在整个周期中的表现。在周期下行阶段,企业的业绩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但如果其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那么在周期上行阶段,就有可能实现业绩的大幅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投资者应避免短期投机行为,以长期投资的眼光选择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从而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波动中获得稳定收益。
(二)政策与供需双重驱动,关注拐点信号
尽管当前生猪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但投资者不应忽视市场中的积极因素。农业农村部持续监测产能去化进度,这表明政府对生猪市场的稳定高度关注,并将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控市场。随着中秋、国庆双节备货期的临近,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有望增加,这可能成为价格止跌的重要契机。
若9月出栏节奏放缓,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价格有望企稳回升。冻猪肉收储启动也将对市场价格起到支撑作用。政府通过收储冻猪肉,可以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从而稳定价格预期。当市场价格过低时,政府启动冻猪肉收储,将猪肉储存起来,减少市场流通量,使得市场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价格得以稳定。这种政策调控手段在以往的市场波动中多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长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合理区间将是行业反转的核心指标。根据《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为4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5%-105%区间为绿色区域,表示产能正常波动。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时,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过低时,市场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以及行业政策的调整,及时把握市场拐点,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在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渐回归合理区间的过程中,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得到平衡,价格也将趋于稳定。此时,具备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率先走出困境,实现业绩的反转,为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
8月的业绩“缩水”,既是生猪周期下行的必然反映,也是行业产能出清的必经阶段。对于养殖企业,降本增效、优化结构是应对困境的关键;对于投资者,理性看待周期波动,挖掘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龙头企业,方能在“猪价寒冬”中把握机遇。当供需天平重新倾斜,行业拐点或在产能深度调整后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