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肉牛产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阵痛,但未来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农业农村部肉牛产业监测预警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在第十八届(2025)牛业发展大会上如是说。2025年初秋,安徽省利辛县,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把脉中国肉牛产业的当下困局与未来走向。王明利在报告中指出,中国肉牛产业正面临消费变革、资源约束、竞争力不足等多重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
人口结构变化与进口压力倍增
报告显示,中国肉牛消费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呈现明显差异:城镇居民牛肉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较快,这为产业恢复提供了一定信心。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消费格局: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10%,0-14岁人口则下降了10%,中间年龄段人口基本稳定。这种变化带来了对健康营养的特殊需求,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时年轻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休闲化和时尚化的消费特征,都对肉牛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进口市场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1—7月,牛肉进口量达到155.2万吨,前几个月进口下降明显,但近几个月开始增长,特别是7月份出现大幅回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口牛肉价格的变化:与去年相比,进口价格整体提高了一个量级,从去年的每吨4600美元左右上升到5000美元以上,每吨增加了500多美元。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相比,从巴西进口的牛肉单月价格差距就增长了500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牛肉市场实际上出现了供给过剩现象。
与异常年份2020年(受非洲猪瘟影响)不同,2018年才是常规参考年份。与2018年相比,2024年猪肉增长最为缓慢,之前预测2023年猪肉还会下降,而牛羊肉特别是牛肉增长20%多。中国农科院开发一款预测模型显示,到2030年牛肉消费将增长8.2%,2035年增长11.6%,禽肉增长最快。这些数据揭示了肉类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生产效率方面,监测数据显示存栏量基本下降,出栏量缓慢增长,但牛肉产量增长较快,反映出肉牛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与奶牛业类似——奶牛存栏量下降明显,但牛奶产量增长很快。具体而言,肉牛存栏量微增0.7%,但能繁母牛存栏下降3.2%。与2021年高峰时期相比,价格下跌了40%多,王明利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再期望肉牛2021年那个辉煌时候了,那是生猪拉动的行情。”
通过架子牛出售价格和育肥牛出栏价格的价差变化,可以反映牛源情况。价差高时表明牛源短缺,价格高;最近两个价差越来越小,牛肉价格跌幅创5年来新低,活牛价格跌到近10年低水平(最近略有回升)。成本从3月份开始由负转正。监测显示,约30%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当前盈利的多是一二月份抄底购买架子牛现在出栏的养殖户。王明利指出:“尽管现在牛价恢复起来了,但从长期看不容乐观,因为全行业整体盈利还需要价格进一步提升。”
宏观环境、资源约束与竞争力不足
肉牛产业面临的困境首先体现在宏观层面。消费降级和生猪行业的持续低迷对肉牛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明利直言:“我们肉牛行情啥时候能起来?我认为要看生猪行业。如果生猪行业尽快能起来,我们肉牛行业同样能尽快起来。”猪肉作为中国第一大消费肉类,与牛肉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生猪行业的复苏将直接带动肉牛行业回暖。
资源约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根据未来5—10年各畜种增长预测(生猪下降,禽肉、牛肉、羊肉增长),算出的虚拟水、虚拟肉等资源占用都比较大。肉牛行业经过这一轮大浪淘沙,冲击最大的是不顾自身资源条件盲目扩张的企业,尤其是2021年新进的企业。王明利强调:“肉牛必须得长期经营,持续经营下去才可能盈利,想进来赚一把就跑那是不可能盈利的。”
过度单体大规模养殖直接导致成本较高,从环境角度而言,环保投入等非生产性成本占比很大。王明利对比国际情况分析:“从欧美国家看,一个养牛场基本都在农田中间,动物粪便直接还田,这种处理方式成本相当低。”中国畜牧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很艰巨,对肉牛产业尤其如此。
竞争力提升仍是未来产业发展中任重道远的问题。非生产性成本占比太大,根据测算,一头牛光粪污治理就需要一笔投入(内部处理69元,外部处理138元),国内外处理成本差距特别大。与代表性国家相比,中国肉牛产业大多数指标虽然具有可比性,但竞争力明显不足。
畜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内在统一越来越难。养猪、养奶牛、养蛋鸡等行业,一般农户基本无法参与,可贵的是肉牛、肉羊行业普通农户还能从事生产。王明利指出:“过去农民增收40%左右的现金收入来自畜牧业,现在农民还靠什么?”过度单体大规模养殖对一般农户冲击相当大,特别是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乡村需要聚财气也需要聚人气,乡村产业被少数大企业替代,一般乡村产业没有了,如何聚财气?
大企业常声称自己成本低,但忽略了一点:有些成本是地方政府负担了,如土地的优惠政策、环境治理配套等,一般农户哪有这些优惠?“大企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是因为好多成本都没有考虑进去。如果把这些成本考虑进去,大企业的成本还能低吗?”国家正在推行的ESG(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正是考虑这些因素。
养殖理念转变、养殖规模及饲草料匹配、品牌化追溯体系都是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王明利表示:“我们现在好的牛肉和一般的牛肉,吃优质饲草料的牛肉和吃秸秆喝凉水的牛肉,没法区分。这就是个大问题。”优质优价或溢价机制难以实现,导致肉牛行业经常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2023年6月到2025年2月,牛价大幅下跌期间,北方养牛传统优势地区受到的冲击比南方还严重,南北差距一公斤就要6元左右,许多北方养殖场(户)支撑不下去。自繁自育在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益方面更明显,去年6个省的大样本调研数据显示,适度规模与大规模相比,在废物处理等方面节约的成本也相当明显。
社会影响方面,适度规模的社会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照顾老人、夫妻团聚、教育子女等方面。王明利特别提到返乡农民工养牛的情况:去年他调研贵州的一个家庭农场,主人回来养牛不仅把父母、孩子照顾得很好,夫妻也能团聚。“这个现象过去我们一直很无视,现在看来这个作用相当大。”
保供任务、差异化战略与中小养殖户融入
未来肉牛发展需要关注几个重点方面。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保供仍然是肉牛生产的重要任务,70%左右的保供率是必须守住的底线。王明利强调:“14亿人口的体量,肉牛消费主要靠国外,谁能承担起这个责任?目前只是阶段性的过剩,不是说将来一直处于过剩时代。”
经济复苏将对肉牛行业产生很大带动。牛肉与猪肉、鸡肉不同,它是伴生食品,是基本必需品。当经济好时,拉动的首先是牛肉。因此需要持续推动以营养健康产品为主导的生产。“十五五时期不能只考虑生产出多少量,而要要求时效保供,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上都需要。”
多元化、差异化战略需要深入思考。用优质饲草生产的牛肉和用秸秆生产的牛肉,在营养上存在明显区分,包括必须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王明利提出“种好草、养好牛、产好肉”的宗旨,强调优质饲草是基础:“现在吃秸秆养出的牛肉没什么,但我认为不出10年,等消费者觉醒之后,吃秸秆的牛肉会卖不掉。这必须要引起大家重视。”
另外,必须关注中小养殖场(户),把他们融入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要下决心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王明利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户按两个劳动力核算,育肥牛一般出栏50到100头(根据区域不同),自繁自养一户出栏母牛50到100头,基本能保障稳定从事这项生产。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肉牛行业同样要走这条道路。还要培育好的区域优质品牌,为母畜建设人工放牧场,节约成本。这是根据一个地方测算的结果,展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潜力。
优质优价机制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国际竞争压力等因素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未来发展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优质优价机制,区分不同品质的牛肉产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继续发生。
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环境成本和社会效益。大规模养殖虽然有一定效率优势,但往往忽略了环境成本和社会责任。适度规模养殖不仅在经济上可行,在社会效益方面更有独特价值——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保持乡村活力。
王明利总结:“肉牛产业虽然当前面临困难,但长期来看仍然充满希望。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者认识的提高,优质牛肉产品将获得市场认可;随着适度规模经营和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产业将更加可持续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肉牛产业将继续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努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既保障国内供给安全,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种好草、养好牛、产好肉”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本报记者 张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