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过后的生猪市场,正上演一场罕见的“双向对决”:东北、江西、浙江等地的二次育肥(下称“二育”)主体正集中入场抢猪,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二育群体也陆续跟进;而头部养殖企业却同步启动降重出栏,部分企业强制要求单猪降重1-2公斤,还叠加超量销售计划,带动猪价持续偏弱运行,背后正是市场对供需格局的深度分歧与博弈。
二育集中入场
标肥价差的异常波动,成为点燃二育入场热情的核心导火索。据钢联数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全国标猪价格跌至10.83元/公斤,而150公斤肥猪均价维持在11.58元/公斤,标肥价差倒挂幅度扩大至-0.75元/公斤,较节前增幅达87.5%。这一结构性价差的形成,源于节后标猪价格跌幅显著大于肥猪,叠加市场大猪出栏量减少带来的供给支撑,其中东北区域表现最为突出,标肥价差从节前的基本持平快速拉大至-0.65元/公斤。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二育群体的集中入场,本质是对市场机会的精准捕捉,其逻辑支撑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二育群体普遍认为后续下跌空间有限,此时入场抄底的风险收益比显著提升。当前标猪价格已低于多数养殖主体的现金流成本线(9月头部企业完全成本为11.6元/公斤,散户成本更高),从区域分布看,东北、江西、广西等价差扩大明显的地区率先启动补栏,印证了价格洼地对投机性需求的吸引力。
其二,栏位资源闲置催生补栏动力。经历前期国庆中秋双节的集中出栏后,散户及专业二育群体的大猪空栏率处于高位,资金与栏位的闲置状态使其存在强烈的补栏意愿。而标肥价差的持续扩大,让市场对后续肥猪溢价形成稳定预期,进一步强化了补栏决心。
其三,季节性需求预期提供信心支撑。随着冷空气逐步席卷南方,终端对肥猪的需求将进入季节性回升通道,腌腊、灌肠等传统消费场景的启动,有望进一步拉大标肥价差。二育群体正是瞄准这一季节性窗口,试图通过“短期育肥+价差套利”实现盈利。
Top企业降重、超量出栏
与二育群体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头部养殖企业的降价出栏策略,实则是对行业现状的理性应对,背后暗藏三重现实压力:政策响应与合规要求是首要驱动力。此前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产能调控目标,要求25家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降体重出栏成为企业响应政策、优化产能的直接举措。据市场调研,部分企业已强制要求出栏降重1-2公斤,此举既是对调控导向的切实落地,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衔接后续政策要求。
对后市供应压力的悲观预判是核心动因。回顾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维持在4100万头以上的高位,按照“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出生→商品猪出栏”约6-10个月的生长周期推算,当前正处于该轮能繁母猪所对应商品猪的集中出栏期,供应基数本就处于高位。同时,头部企业此前制定的年度生产计划中,商品猪出栏量已明确较高目标,叠加前期仔猪成活率优于预期,当前存栏商品猪普遍达到出栏体重标准,按计划推进出栏成为必然选择,进一步放大了短期供应规模。

栏位资源紧张的倒逼效应不容忽视。受仔猪销售迟滞影响,头部企业普遍面临栏位占用问题,为避免影响后续生产计划,只能通过降体重出栏快速空出栏位。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还采取提前锁定四季度仔猪的策略,通过“以销定产”减轻后续销售压力,形成“降重出栏+仔猪锁销”的组合应对方案。
后市展望:供需博弈主导价格震荡
短期来看,二育入场带来的需求支撑与集团超量出栏形成的供给压力将持续对峙,猪价大概率震荡偏弱的格局。若南方冷空气如期提振肥猪需求,标肥价差进一步扩大,可能吸引更多二育资金入场,为猪价提供阶段性支撑;当前猪价阶段性企稳主要由二育入场支撑,若后续二育补栏热情消退,而屠宰端采购量又难以承接当前过剩供应,头部企业的出栏节奏与能繁母猪去化进度是决定价格走势的核心变量。预计10月中下旬降体重超量卖猪导致猪价继续震荡下行。根据钢联统计9月份全国均价为13.1元/公斤,10月全国均价或可达到10.30元/公斤,阶段性均价贴近10.00元/公斤,部分低价区域跌破10.00元/公斤。
从中长期视角,行业仍处于产能消化的关键阶段。当前能繁母猪存栏虽高于合理水平,但政策调控与市场亏损已开始倒逼产能出清,据个别区域市场调研,当前淘汰母猪折扣较节前明显下调:一胎母猪折扣下调约4个百分点,多胎母猪折扣下调2-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间接反映出母猪去化进度已有所加快。若后续能繁母猪存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并进入绿色区间下沿,2026年下半年供应压力有望显著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