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将矛头对准中美贸易,无端指责中方“故意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并扬言将以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作为报复。这一言论不仅毫无事实依据,更暴露出美方在贸易政策上的极端短视与情绪化操作。大豆,再次成为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制造对立情绪的“政治道具”。
回顾近年来的中美贸易争端,大豆始终是屡屡被提及的话题。早在2018年中美第一轮经贸摩擦,大豆就已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直接导致我国自美进口大豆量从2017年的3285万吨骤降至2018年的1644万吨。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所谓“对等关税”后,美国大豆协会多次公开呼吁政府“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但特朗普政府置若罔闻。8月,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用大写字母喊话“中国必须立即购买4倍美国大豆”,试图以强硬姿态逼迫中方让步。步入9月,美国大豆进入收获旺季,豆农们多次恳请政府通过对话解决市场问题,但特朗普非但没有采取建设性行动,反而倒打一耙,将中方正常的贸易调整污蔑为“经济敌对行为”,甚至将责任归咎于前任政府。特朗普政府在大豆问题上的反复操作,不仅让美国豆农陷入持续焦虑,更让全球市场看到了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危害。
作为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量的国家,中国拥有强大的内生循环能力和抗压韧性,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主动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对美市场的依赖度已显著下降。就拿大豆来说,虽然因自然资源限制,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但通过系统的产业政策调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内,通过专项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方式,提高农民种豆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推动国产大豆产量从十年前的1200万吨提升至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对外,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将采购重心转向南美市场,巴西连续多年稳居我国大豆进口第一大来源国,阿根廷位居第二。此外,我们还积极开拓俄罗斯、南非、尼日利亚等新兴供应市场,逐步构建起更加安全稳定的多元进口体系。这种“内外兼修”的战略布局,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主动地位和超大规模经济体的抗压韧性。
面对特朗普政府屡次高举的关税大棒,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应对美关税冲击有底气、有信心。事实上,特朗普提出的“停止进口中国食用油”报复措施,看似想“一石二鸟”,既消化本国滞销大豆,又打击中国相关产业,实际却暴露了其对中美贸易结构的严重误判。中国在食用油贸易中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美方所指的极有可能是废弃食用油。废弃食用油经过回收处理,可作为生物柴油等绿色能源的原料,美国正是中国废弃食用油的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的废弃食用油百余万吨,价值超过10亿美元。若美方真的实施此项报复,首先冲击的将是其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供应链。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操弄,最终只会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局。
回过头来看,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当前,面对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中国最有力的应对策略,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一方面,要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切实抓好“三秋”生产,筑牢农业“压舱石”。也要正视,随着大豆供应结构调整,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可能出现波动,豆粕等副产品价格上涨或将给下游养殖业带来成本压力,对此需提前做好风险预判与应对预案。另一方面,要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既要通过增收减负等措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也要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来提升供给质量,实现供需两侧的良性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市场的崛起,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更为应对外部贸易冲击提供坚实的内部支撑。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首先要打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减少流通环节损耗,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让优质工业品能够顺畅进入农村市场。其次,要着力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在改造提升县域商业设施的同时,也要发展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消费业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消费体验。同时,要鼓励企业深入调研农村消费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性价比高的优质产品,做好售后服务,让农民群众消费得更安心、更踏实。
纵观全球经贸格局变迁,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举措或许能制造一时波澜,但难以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更无法撼动中国经济的深厚韧性与巨大潜力。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唯有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更加繁荣稳定的未来。
记者:韩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