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15时26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驴荒”折射现代畜牧业转型方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11-05  来源:🔗农民日报  💛81
以“驴荒”为观照,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形成了“重量轻质”的思维惯性、“一猪独大”的市场结构,随着人口增长放缓、饮食习惯向精细化健康化转变,未来畜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应更加侧重“六畜兴旺”。

“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最近,这一略带调侃的话题引发公众对驴产业这一特色畜牧业的关注。

实际上,公众对“吃驴自由”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华北地区一、二线城市中驴肉火烧店产品的价格,熟制驴肉每斤基本要破百元,一个驴肉火烧的价格,快要赶上西餐汉堡的价格。价格高企背后,是驴肉供需关系紧张:一方面,“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以驴肉火烧、阿胶为代表的驴饮食文化快速推广,拉升了市场需求。以驴肉火烧发源地之一河北保定为例,全市共有驴肉火烧店千余家,驴肉日均消耗量约1万斤,折算每年需求驴约4万头。另一方面,我国驴存栏量近年来断崖式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驴存栏量由1996年末的944.5万头锐减至2024年的129.9万头,近三十年间降幅超80%。与存栏超4.2亿头的生猪、均超千万只的牛羊相比,驴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驴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实际上源于驴的用途转变。传统上,驴作为农业劳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帮助人们耕地、拉磨、运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0%以上,驴的役用功能逐渐被取代,转向商用。

此外,驴的生物特性及其繁育技术滞后也导致存栏量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作为大牲畜,驴妊娠期约12个月、单胎,人工授精技术尚不完善,养殖投入大、生长周期长、繁育效率低,对于养殖主体而言收益周期过长,长期投入信心不足,导致散养为主,未形成类似其他家畜家禽的规模化发展格局。最后,从进出口贸易来看,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活驴宰杀和驴皮贸易进行限制,导致进口有限。2024年2月,非洲联盟成员国批准了对驴皮贸易实施15年禁令,我国“驴荒”可能进一步加剧。

传统的役用养殖供给不足、新兴的餐饮市场需求旺盛,当前的“驴荒”,本质上是供需关系不平衡,显示出农畜产业生产调整和消费变化之间的不匹配与滞后性。类似的现象,其实在其他地域性、小众化畜禽品种领域也很常见。我国居民畜禽产品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提醒畜牧业发展要加快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黄羽肉鸡的“境遇”,就与华北的驴颇为相似。黄羽肉鸡是华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其生长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风味物质,肉质鲜美、口感优良,随之而来的则是饲养时间长、养殖成本更高。面对国外快大型白羽肉鸡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等竞争优势,以及西式炸鸡快餐烹调方式和饮食文化的普及,黄羽肉鸡同样面临市场萎缩和存栏量下降等难题,亟待“翻身”。

客观来看,以肉驴和黄羽肉鸡为代表的“非主流”畜禽产品,在新的市场趋势下并非无关紧要。2024年,我国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总产量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增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巩固。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形成了“重量轻质”的思维惯性、“一猪独大”的市场结构,随着人口增长放缓、饮食习惯向精细化健康化转变,未来畜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应更加侧重“六畜兴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引领形成新供给新动能。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畜牧业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必然选择。

加快畜牧业向消费主导转型,一要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小宗畜禽产品。还是以驴为例,驴肉相较其他肉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氨基酸低胆固醇、高脂肪酸低热量的“三高三低”特点,尽管食用习惯还局限于部分地区,但其消费符合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趋势,已形成较稳定的客群,有必要加大供给力度。

二要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长期以来,驴等小众畜禽品种并未得到太多资源投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常见的肉用禽畜育种大多起源于欧美,如白羽鸡、长白猪等都是经过数十年杂交培育出的“长肉机器”,未经繁育的原始驴种作为肉驴食用,其生长效率、出肉率等自然无法与商品化品种竞争。这就要求相关领域给予专门的政策和科技项目支持,补齐优良品种繁育、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精深加工等环节产业发展短板。

三要坚定融合发展方向。我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特色畜禽产品众多,但均不同程度存在市场体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等瓶颈,挖掘开发并不充分。在大众化畜禽产品愈发丰富和优质的今天,特色畜禽产品天然具有跳出同质化竞争的优势。“使用是最好的保护”,要立足养殖环节打造过硬的产品功能价值,同时,通过精深加工、品牌培育、消费体验等二三产环节,将独特的文化价值、情绪价值传递给消费者,以此满足不断升级的多元消费偏好,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自古以来,“六畜兴旺”便承载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寓意,为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背景下,期待畜牧业生产良性发展,推动实现从满足“吃肉自由”的基础功能,向吃得多样、吃得健康的高品质、高体验需求转变。

记者:赵炜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