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象:我们养的鸡越来越多,但赚钱却越来越难。我国肉鸡产业年产量已突破1500万吨,这个全球第一的产业,多数人却在亏本边缘挣扎。问题的根源,并不是你养得不好,而是整个行业陷入了一个“规模陷阱”。
供应严重过剩,导致收购价被一再压低,养殖户利润空间被挤压殆尽。这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却远未实现价值化。
我们养的鸡,大多以“食品工业原料”的身份,低价供给B端的餐饮市场,品牌形象被牢牢打上了“廉价”的标签。一旦饲料价格波动,整个产业的利润就像坐过山车,辛辛苦苦养鸡,最终可能只是在为上游和渠道打工。
痛点显而易见,但破局之路在哪里?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这不仅仅是把整鸡切成块,更深层次的是,要从“养鸡卖肉”的传统思维,转向“为特定人群提供解决方案”的价值思维。
比如,鸡肉的“功能化”跃迁。鸡胸肉,如今因为都市健身和健康饮食的风潮,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高蛋白明星”。它不再只是一块肉,而是健身餐里的刚需、控糖人士的伴侣。谁能把一块鸡胸肉做得即食方便、营养美味又安全放心,谁就抓住了这群愿意为健康支付溢价的精准用户。标志着鸡肉从“饱腹的肉”升级为“管理的营养”。
再比如,场景的“零食化”渗透。想想看,当鸡肉变成一根随时可撕的鸡肉肠、一包香辣可口的鸡胸肉干、一袋酥脆的非油炸鸡肉脆片,它就从餐桌走进了办公室、健身房和追剧的客厅。这个赛道的价值在于用“零食”这个高频消费场景,打破了人们对鸡肉的传统认知,直接对标庞大的休闲食品市场。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比谁家鸡舍大、出栏多,而是比拼谁更懂市场、更懂消费者。产业的未来,不仅要会养鸡,还要学会精准地喂养消费者的需求。从“规模为王”到“价值为尊”,这场转型注定不易,但它也是我们跳出周期律、赢得未来的出路之一。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共勉!
作者:张瑞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