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生猪产业供需失衡和“内卷式”竞争,国家近期围绕“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等核心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生猪去产能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见表1。这些政策旨在引导行业从过去的无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的健康轨道。
表1列出了主要政策,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生猪产业的供需阶段性错配。非洲猪瘟后产能快速扩张,但需求端转向多元化(猪肉消费占比从2014年的78.13%降至2024年的57.9%),加之生产效率提升(如PSY指数提高),导致“内卷式”恶性竞争,企业陷入低价竞争、利润压缩的困境。政策旨在破解此困局,推动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2 国外生猪去产能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2.1 欧盟:以“高标准”倒逼产能优化与质量升级
欧盟通过严格的环保、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标准,推动生猪产业“去低端产能”与“高质量转型”同步推进,典型代表为丹麦、荷兰等农业强国。
2.1.1 去产能:以“硬标准”淘汰低效产能。
(1)环保红线约束:欧盟通过《水框架指令》《硝酸盐指令》等法规,对养殖场氮磷排放、粪污处理制定严苛标准(如荷兰要求生猪养殖场粪污必须通过“沼气发酵+有机肥”资源化利用,丹麦限制单位土地养殖密度)。小规模养殖场因难以承担环保设施投入(如粪污处理系统成本占养殖总成本15%~20%),被迫退出市场。以丹麦为例,1990年以来生猪养殖场数量减少70%,但单场规模从平均500头提升至5 000头以上,产能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场集中。
(2)动物福利门槛:欧盟《动物福利指令》规定生猪养殖需满足“无笼养、充足活动空间、环境丰容(如提供垫料、玩具)”等要求,养殖成本显著上升(据欧盟委员会数据,合规养殖场成本比非合规场高10%~15%),倒逼中小养殖场退出或升级。
(3)政策引导退出:部分国家通过“自愿退出补贴”加速产能优化,如德国对主动关闭的小型养殖场提供最高5万欧元/场的补贴,同时禁止新建低于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如荷兰要求新建场单批次出栏≥1 000头)。
2.1.2 高质量发展:以“全链条管控”提升产业价值
(1)科技驱动效率提升:欧盟生猪养殖高度依赖精准化技术,如丹麦通过“丹育猪种”(全球最优质种猪之一)实现饲料转化率2.4:1(全球平均3:1),料重比降低20%;荷兰推广“智能化环控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氨气浓度,生猪成活率提升至98%以上。
(2)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欧盟推行“从农场到餐桌”溯源体系(如丹麦“猪肉身份证”),每头猪从育种、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信息(饲料成分、用药记录、屠宰时间)全程可查,抗生素使用量极低(丹麦2022年生猪养殖抗生素使用率仅4.2 mg/kg,为全球最低水平之一)。
(3)产业链协同与品牌化:以丹麦皇冠合作社(全球最大猪肉出口企业)为代表,通过“养殖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模式整合产业链: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降低成本10%~15%)、统一育种(丹育猪种独家供应)、统一屠宰加工(日屠宰能力超2万头),终端产品以“丹麦猪肉”品牌出口,溢价率比普通猪肉高20%~30%。
2.2 美国:以“市场化”推动产能集中与效率革命
美国生猪产业以规模化、集约化、垂直整合为特征,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低效产能,同时依托科技与资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2.2.1 去产能:市场周期与资本并购主导产能集中
(1)猪周期驱动中小场退出:美国生猪产业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猪周期”)导致中小养殖场抗风险能力弱——在2014—2016年、2019—2021年价格低谷期,小规模养殖场(年出栏<5 000头)数量减少30%以上,而前10%的大型养殖场产能占比从2000年的40%升至2022年的75%,形成“史密斯菲尔德”“泰森食品”等巨头主导的格局。
(2)环保与疫病压力加速淘汰:美国《清洁水法》要求年出栏≥1 000头的养殖场必须提交“粪污管理计划”(如建设lagoon储粪池或沼气工程),环保投入门槛(单场约50万美元)迫使中小场退出;同时,非洲猪瘟(ASF)等疫病防控要求生物安全升级(如全进全出、车辆消毒),进一步推高中小场成本。
2.2.2 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与垂直整合降本提质
(1)智能化养殖全覆盖:美国大型养殖场普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如:精准饲喂系统(根据生猪体重、性别自动调整饲料配方,浪费率降低15%)、AI视觉监控(实时识别猪群异常行为,疫病发现提前3~5 d)、基因编辑育种(如CRISPR技术培育抗病猪种,降低死亡率5%~8%)。
(2)垂直整合控制全链条成本:龙头企业通过“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零售”垂直整合,如史密斯菲尔德自供饲料(成本降低8%~10%)、自建冷链物流(损耗率<2%),终端产品覆盖从生鲜猪肉到预制菜(如香肠、培根),附加值提升30%以上。
(3)食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美国农业部(USDA)推行“HACCP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要求养殖场记录用药、屠宰场检测瘦肉精等,同时通过“美国猪肉出口协会”(USMEF)推广“美国猪肉”标准化品牌,出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溢价率比非品牌猪肉高15%。
3 养猪企业自愿去产能的顾虑
我国养猪企业在面对“去产能”这一政策导向时,存在许多现实的顾虑和挑战,见表2。虽然国家层面希望通过“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等方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但企业自身的算盘和市场的冷暖交织,让“自愿去产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总的来看,我国养猪企业“自愿去产能”的顾虑,深刻反映了当前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中的阵痛。这是一个涉及经济利益、社会民生和政策落地的复杂系统工程。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如何在响应政策号召、维持市场地位和寻求新的增长点之间找到平衡,是关键课题。政府的引导需要更加精准,避免“一刀切”,并鼓励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对于中小散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去产能”的要求,更迫切需要的是完善的退出机制、转产扶持政策以及有效的风险保障体系。要让他们看到,即便不再养猪,也能有别的出路。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此次“反内卷”的去产能过程,或许也是一个加速整合、提升集中度、走向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契机。但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形成新的垄断,如何保护多样化养殖主体的积极性,同样值得深思。
4 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总体来看,我国生猪产业正朝着“调控更精准、发展更高效、产业更融合、模式更绿色” 的方向迈进。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养殖户的共同理解和努力。政策的落实和后续效果,仍需市场与时间的检验,但无疑为产业的未来规划了清晰的方向。
4.1 发挥技术创新与数智化的力量
技术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其成效是显著的。
(1)智能养殖的落地:重庆荣昌的“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模式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物联网、AI摄像头和智能耳标,实现了精准饲喂、环境自动调控和疫病监测。据报道,该模式使人工成本降低了约20%,饲料成本减少10%以上,每头母猪年产仔数也得到了提升。
(2)育种与疫病防控:国家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支持核心育种场加大疫病净化力度,保障优良种猪供给。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推广了基因编辑抗病育种技术,并建设区域性洗消烘中心,应用移动式智能洗消方舱,使其生猪强制免疫密度达100%。
4.2 实施绿色发展与碳足迹管理
环保不再只是成本,更是新的效益增长点。
(1)粪污资源化利用:多地都在推动畜禽粪污的“变废为宝”。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和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通过实施粪污“热电气肥”联产工程,使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2%。山西则推广“丰淋模式”,探索“牧光互补”“沼液还田”等生态养殖模式。
(2)碳汇交易探索:国家层面已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标准,规范畜禽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为未来养殖主体可能参与碳汇交易、实现“减排增益”奠定了基础。
4.3 产业转型浪潮下,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需要有不同的思考
(1)对于大型规模化企业:应聚焦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如育种体系、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和全产业链建设,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和市场引领作用。
(2)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户:需要认识到,与大型集团企业拼成本、拼规模可能越发力不从心。寻求 “差异化养殖”(如优质地方品种养殖)或与大型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建立合作,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