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如何稳产能、提效益、防风险、促转型,推动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命题。值此背景下,中国畜牧业协会2025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于11月2日至3日在广东云浮新兴县召开。此次大会以“行稳聚共识 经验同分享 创新谋发展”为主题,汇聚政府部门、行业专家、龙头企业及产业链各方代表,共同探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会议全面回顾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生猪产业取得的成就,2024年,我国猪肉产量5706万吨,较2020年增长38.7%,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率达70.7%,在头部企业带动、生物安全防控、生产效率、绿色发展等方面,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有效的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机制,生猪月度最大价差收窄、行业盈利期延长。“十五五”时期,面对人口增长放缓、机械劳动替代、健康饮食方式等新趋势带来的需求不足压力,以及外部环境挑战,产业需聚焦科技、绿色、质量、品牌农业发展,持续提升养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节粮增效与疫病防控,健全政策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猪肉稳定安全供给。
大会现场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健全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机制,促进生猪市场稳定运行,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此次大会上,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致辞表示,我国生猪产能自2021年恢复到正常水平以来,产能快速增长,能繁母猪存栏量近几年一直在正常保有量之上,行业“内卷”蔓延,严重影响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呼吁,大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响应国家的调控政策,中小企业也要跟随,不要逆势扩张,行业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在遵循市场法则条件下有序调控产能的机制与措施,使生猪产业行稳致远。
我国生猪产业历经六轮“猪周期”,价格波动影响产业与民生,为此构建了以能繁母猪存栏为核心的调控机制,自实施以来,产能总体稳定。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产业面临消费趋稳、大企业扩张冲动强、中小场户抗风险弱等挑战,未来将升级调控手段,分类精准施策,引导头部企业控产能、地方落实调减任务。建议企业练好“内功”节本增效,强化行业自律,合理调节生产节奏,推动产业平稳发展。
今年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十周年,会上,集团董事长温志芬发言称,当前生猪产业处于周期下行反复磨底阶段,叠加市场、技术等多重变化,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集团响应产能调控要求,计划降低出栏量与出栏体重,不新建产能;秉持“公司+农户”模式,深化联农带农。同时,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通过数智养殖提升生产指标;加大研发投入,布局黑猪业务与短链营销,推动从食材到食品的产业链升级,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以稳健创新穿越行业周期。
河南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就“新时代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作报告,他表示,面对生态变化,生猪产业需强化企业担当,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集团通过创新种养循环模式,实现水肥资源化利用率99%,构建“零排放”体系;采用四级空气过滤技术,除臭灭菌率超99.9%,保障周边环境;以科技赋能环保,打造循环经济体,在降碳、节水、护生态的同时,推动产业与民生共赢,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大会举办地新兴县是养殖业“公司+农户”模式发源地之一,当前联农带农模式呈现由一般性扶持转向机制化保障、社会化服务全面升级、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速、利益联结多元化等新特点。涌现出“政银企村农”共建养殖园区、产业链纵向整合共生、“大型产业平台+横向共享服务”等主流模式,为多渠道切实保障农户收益贡献了积极力量。
此次大会还就猪业“出海”、产业链中不同规模企业自身定位、地方猪如何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