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18时38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当鸡蛋不再“简单”:餐桌上的安全警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7-02  来源:🔗现代畜牧网  💛191

“放心蛋”为何成“问题蛋”?近期事件全梳理曾几何时,鸡蛋在公众认知中是安全且营养的典型代表,然而,当下其却频繁现身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清单之中。

2025年3月26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5年第9期省级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其中一批次土鸡蛋被检测出多西环素超标,此结果令人震惊。多西环素作为四环素类药物,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41种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1-2022),明确规定鸡蛋中最高残留限量为10μg/kg,此次超标无疑为消费者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6月,河北省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更为严峻。辛集老宋菜店的鲜鸡蛋中恩诺沙星残留量达3163μg/kg,而国家标准要求恩诺沙星的残留量应≤10μg/kg,超标倍数高达315倍。晋州胜隆商店的鸡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同时检出氟苯尼考超标17倍、多西环素超标29倍。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为产蛋鸡禁用兽药,长期摄入此类超标药物残留的鸡蛋,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造血系统损伤等严重健康问题;多西环素超标也可能导致人体肠胃不适。

同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专项抽检情况通报显示,青岛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销售的,来自小町蛋业(山东)有限公司的保洁无抗鲜鸡蛋,被检测出地美硝唑和甲氧苄啶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其中地美硝唑含量为15.5μg/kg,地美硝唑虽允许作治疗用,但严禁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甲氧苄啶含量为13.0μg/kg,超出了国标规定在家禽的蛋中最大残留限量值10μg/kg。公开资料表明,地美硝唑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危害,还存在遗传毒性,长期摄入地美硝唑残留超标的食物,可能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药物在体内蓄积,进而损害肝肾功能。而盒马这款宣称“0抗生素”的无抗鲜鸡蛋出现此类问题,无疑极大地引发了消费者的失望与担忧。

从上海的土鸡蛋多西环素超标,到河北鸡蛋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严重超标,再到山东盒马无抗鲜鸡蛋地美硝唑及甲氧苄啶残留,在短短数月内,鸡蛋药残超标事件频繁发生,涉及地域广泛,涵盖北方的河北、山东,以及南方的上海,几乎遍布全国。这些数据与事件,使消费者对日常熟悉的鸡蛋安全性产生了深度怀疑与担忧,曾经的“放心蛋”如今已转变为令人忧心的“问题蛋”。

养殖环节:隐患如何埋下?

鸡蛋出现药残超标问题,其根源在于养殖环节存在诸多隐患,这些隐患犹如潜藏的危机,随时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

(一)养殖模式与环境困境

现代蛋鸡养殖主要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正大集团的大型蛋鸡养殖场,通过规模化养殖实现了高效的生产管理与资源利用。然而,当养殖场管理不善时,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部分养殖场存在鸡只养殖密度过高的问题,超出了合理承载范围。例如,一个标准鸡舍按规定应养殖1000只蛋鸡,但有些养殖场为追求更高产量,将养殖数量增加至1500只甚至更多。这导致鸡只活动空间狭小,易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免疫力下降。通风系统效能不足也是常见问题,在一些老旧养殖场,通风设备老化,无法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空气,新鲜空气难以进入,致使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刺激鸡只呼吸道,引发呼吸道疾病。

温湿度控制失衡同样不容忽视,蛋鸡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产蛋期适宜温度一般在18-23℃,相对湿度在50%-70%。但实际养殖中,许多养殖场难以精准控制温湿度。夏季高温时,鸡舍内温度可能飙升至30℃以上,鸡只易出现热应激,采食量下降,产蛋率降低,且易感染疾病;冬季寒冷时,温度过低,鸡只需消耗更多能量维持体温,也会影响产蛋性能。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松懈更是为病菌传播创造了条件,部分养殖场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不进行严格消毒和隔离,外来病菌易被带入养殖场,引发疫病传播。

这些环境问题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使鸡群易感染呼吸道及肠道疾病。一旦鸡群患病,养殖户为降低损失、维持产量,便容易违规使用产蛋期禁用药物。

(二)药物滥用与监管盲区

在养殖环节,违规使用药物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养殖户为预防和治疗鸡群疾病,在蛋鸡产蛋期持续投喂含抗生素的饲料。如在河北“315倍恩诺沙星超标”事件中,涉事养殖场即在蛋鸡产蛋期违规使用恩诺沙星,导致鸡蛋中恩诺沙星残留严重超标。除违规使用常规药物外,药物替代乱象也日益突出,部分养殖户为规避常规检测,使用未登记的“水产用抗生素”或化学结构近似的替代品,这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难以评估,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监管部门在药物使用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面对年产近3000万吨鸡蛋的庞大产业,抽检覆盖面严重不足,目前抽检比例可能仅为千分之一甚至更低,这意味着大部分鸡蛋无法得到有效检测,存在药残问题的鸡蛋可能流入市场。可追溯体系尚未完善,一旦发现问题鸡蛋,难以准确追溯源头。从养殖场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中间环节众多,信息记录不完整,导致问题源头难以查找。处罚力度不够也是关键问题,对于违规使用药物的养殖场,目前处罚通常仅为几千元或几万元罚款,与违规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力度较弱,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市场对“低价”的不合理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部分养殖者冒险违规。一些消费者购买鸡蛋时仅关注价格,不重视品质和安全,导致部分养殖者为降低成本、获取价格优势,不惜使用廉价但危险的兽药。监管链条上的每一处薄弱环节,都为药残鸡蛋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药残鸡蛋:被忽视的健康杀手

药残鸡蛋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一)各类药物残留的具体危害

在药残鸡蛋中,常见的药物残留包括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地美硝唑、甲氧苄啶等,它们对人体的危害各异,但均不容小觑。

恩诺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属动物专属用药,常用于治疗动物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长期食用恩诺沙星残留超标的鸡蛋,可能在人体蓄积,对人体机能造成危害。尤其是儿童,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摄入含恩诺沙星的鸡蛋,可能引发关节软骨损伤,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导致身高增长受限、关节疼痛等问题。

氟苯尼考又称氟甲砜霉素,是兽医专用酰胺醇类广谱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猪、鸡、鱼的细菌性疾病。长期食用检出氟苯尼考的鸡蛋,会抑制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等血细胞生成减少,使人易出现贫血症状,身体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感染。

多西环素作为四环素类药物,鸡蛋中多西环素超标可能引发人体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系统平衡。

地美硝唑是硝基咪唑类抗原虫药,可用于治疗禽组织滴虫病等。但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危害,还存在遗传毒性。长期摄入地美硝唑残留超标的鸡蛋,可能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药物在体内蓄积,进而损害肝肾功能。对于孕妇而言,摄入地美硝唑超标的鸡蛋,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增加胎儿畸形风险。

甲氧苄啶为抗菌增效剂,常与磺胺类药物联用。长期食用甲氧苄啶残留超标的鸡蛋,可能干扰人体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功能,使人体更易受到疾病侵袭。

(二)长期摄入的潜在风险

长期摄入药残鸡蛋,除受各类药物残留的直接危害外,还存在潜在风险,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抗生素滥用导致残留于蛋中的药物随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积累不仅可能催生“超级细菌”。当人体长期接触抗生素,细菌为生存会逐渐产生耐药性,形成“超级细菌”。这些“超级细菌”对常规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人体,治疗难度极大,甚至可能使未来寻常感染难以治愈。某些兽药代谢物或重金属在体内蓄积,增加患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风险。例如,一些兽药的代谢产物可能在肝脏、肾脏等器官积累,对这些器官造成慢性损伤,长期可能引发器官病变,增加患癌几率。

鸡蛋本是营养的象征,是人们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如今却因人为因素成为威胁健康的隐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药残鸡蛋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重建信任:从农田到餐桌的行动

鸡蛋安全问题频发,引发消费者担忧,也使整个鸡蛋产业面临信任危机。要重建消费者对鸡蛋的信任,需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协同行动,各方共同努力,使“问题蛋”重回“放心蛋”。

(一)政策法规:筑牢监管防线

政策法规在保障鸡蛋安全方面至关重要,需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

首先,应提高抽检比例与频率,针对近期高频检出的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甲硝唑等实施靶向监测。当前抽检比例远无法满足庞大的鸡蛋市场需求,应将抽检比例提升至5%甚至更高。同时,建立专项监测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养殖场的鸡蛋进行定期靶向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建立覆盖全程的强制性溯源系统刻不容缓。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每颗鸡蛋赋予唯一标识,记录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包括鸡只品种、养殖环境、用药情况、生产日期、流通环节等。一旦发现问题鸡蛋,可迅速追溯源头,采取召回问题产品、处罚违规养殖场等措施。

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目前对违规使用药物的养殖场处罚较轻,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应加大处罚力度,除高额罚款外,还可吊销养殖许可证,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养殖行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有效遏制违法行为。

(二)企业担当:责任与透明同行

生产企业是保障鸡蛋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承担起责任,做到责任与透明并重。

以正大集团为例,其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舍内环境控制保障蛋品安全。正大集团的养殖场采用智能通风系统,可根据舍内空气质量实时调整通风量,确保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处于安全范围。精准温控技术的应用,可将鸡舍内温度和湿度精确控制在适宜蛋鸡生长的范围内,有效减少鸡群因环境不适引发的疾病。

科学的免疫程序是正大集团保障蛋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他们根据蛋鸡生长阶段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个性化免疫计划,定期为鸡群接种疫苗,提高鸡群免疫力,预防疫病发生。完善的生物安全隔离措施同样重要,养殖场设置严格门禁系统,人员和车辆进出均需严格消毒和隔离,防止外来病菌侵入。

正大集团还重视规范的用药管理。建立完善的兽药使用台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禁止使用禁用药物。蛋鸡生病时,优先采用中草药等绿色治疗方案,减少抗生素使用,从源头上保障蛋品安全。

作为养殖企业,主动公开养殖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也十分必要。可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时发布养殖场环境数据、用药情况、检测报告等信息,让消费者随时了解鸡蛋生产过程。设立药残自检“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员工举报违规用药行为,对举报属实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内部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消费转变:用选择推动变革

流通环节和消费者自身在保障鸡蛋安全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转变观念,以实际选择推动行业变革。

流通和消费环节应摒弃“唯价格论”观念,认识到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合理成本。购买鸡蛋时,不应仅关注价格,更要注重鸡蛋品质和安全。选择信誉良好、有完善质检的品牌鸡蛋,这些品牌鸡蛋通常经过严格质量检测,安全更有保障。消费者可通过查看鸡蛋包装标识,了解鸡蛋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检测报告等信息,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鸡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连接养殖场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流通企业(商超、电商、农贸市场)应超越传统的货物搬运角色,构建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商超应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养殖场作为供应商;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对进入商超的鸡蛋进行抽检,确保鸡蛋质量合格。电商平台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要求商家提供鸡蛋相关检测报告,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农贸市场可设立专门检测点,对市场内销售的鸡蛋进行快速检测,并公示检测结果,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回归纯粹:让鸡蛋重归安心

鸡蛋安全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策法规、生产企业、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等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当监管部门大幅提高抽检比例,精准实施靶向监测,全面建立强制性溯源系统,严厉惩处违法者,监管的威慑力将覆盖整个鸡蛋产业,为鸡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生产企业以正大集团为范例,严格控制养殖环境,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加强生物安全隔离措施,规范用药管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使鸡蛋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安全。流通企业构建全链条安全管控体系,消费者转变观念,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鸡蛋,各环节共同为鸡蛋安全贡献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鸡蛋安全问题终将得到有效解决。届时,煎蛋的香气将再次纯粹地弥漫在千家万户的厨房,人们无需再为鸡蛋安全担忧,能够尽情享受鸡蛋带来的营养与满足。让安全回归,使鸡蛋重新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标兵”和“营养食品”,这不仅是对饮食体验的承诺,更是对生命健康的郑重守护。让我们携手共进,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