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猪周期如同一道无形魔咒,笼罩在生猪行业上方,产能仿佛是开启“周期魔咒”的钥匙。前一刻,生猪产能减少,猪价飞涨,养殖户们摩拳擦掌,盘算着扩建新栏、添置设备;后一刻,生猪产能增加,猪价崩盘,猪场里只剩下机械的轰鸣和养殖户脸上遮不住的疲惫与茫然。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的第一周,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4.53元/公斤,同比下跌28.1%,养殖户直呼“赔不起”。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在这一背景下,农业农村部果断出手: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3950万头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生猪行业的产能调控本质上是“效率革命”的体现,政策引导下的产能优化促使企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成本压力引发的市场出清,促使行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轮周期与以往有本质不同,生产效率提升与消费增长趋缓形成结构性矛盾,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从长周期来看,今年是生猪产能释放的一年,供应量同比也在增加,而需求变量与供应相比较为缓和,因此长周期行情主要受供应端影响。生猪生长周期比较长,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一般往后推10个月左右会影响生猪出栏量。若市场从2025年8月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则到2026年的6月左右会体现到生猪供应上。换言之,2026年6月左右,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由增转降。能繁母猪的变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情,但会对未来长周期的行情有调控效果,防止猪价过低带来的持续亏损,也有助于平抑猪价。
农业行业研究员王勇认为,从长期来看,此次调减相当于削减900万头生猪供应,2026年的猪价波动幅度有望收窄30%。
“本轮调控关键在于平衡短期应急与长效机制,”王勇表示,“调减100万头母猪是必要举措,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避免‘价高扩产、价跌减产’的恶性循环。”
当前猪市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产能绝对量高企”与“结构性调整滞后”,能繁母猪存栏折射出产能优化的艰巨性。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虽环比仅增长0.1%,但较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仍高出3.7%。但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改进和品种改良,行业平均PSY已从24头提升至26头左右,龙头企业甚至达到32头,行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部分抵消了数量调控的效果。这意味着即使能繁母猪数量减少,出栏量也可能通过生产效率提升保持稳定甚至增长,使产能去化进程更加复杂化。
根据生猪生长周期推算,当前新生仔猪数量将决定6个月后的市场供应。数据显示,近期新生仔猪数据环比继续抬升,印证供应宽松格局将至少延续至2025年底。如牧原股份1-7月累计销售仔猪939.7万头,同比大幅增长161.97%,反映出上游产能依然充沛。虽然政策层面希望通过“减母猪”来调节远期供应,但在当前仔猪繁育利润良好的情况下,行业主动调减产能的意愿偏弱,仍以产能优化更替为主。
政策成效初步显现,但挑战依然存在。根据数据,8月生猪交易均重为124.04公斤,较6月初下降1.55%,生猪二次育肥交易占比已经降至8.86%,较政策推行前下降6.60个百分点。表明“降体重、限制二育”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效果。同时,头部企业也正加速降低出栏体重,如牧原股份7月肥猪出栏均重已降至125.28公斤,较6月下降2.55公斤,较5月份下降4.75公斤,并计划逐步降至120公斤以下。减重、限制二育策略理论上应能减少后期猪肉供应量,但短期实际效果可能被两方面因素削弱:一是中小散户监管约束较弱,部分养殖户仍押注消费旺季而延迟出栏;二是当前集中降重导致短期内出栏量增加,反而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国家要求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这一调整将优化行业供给结构,减少低效产能,使市场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已建立起明显的成本领先地位,目前大型养殖企业出栏量占全国33.90%,政策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主导地位。牧原、温氏等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养殖成本降至12-12.2元/公斤)和高效管理(PSY达28-32头),将在行业整合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短期来看,政策引导下的减重出栏虽有助于改善短期供需关系,但受制于绝对产能高位和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整体供应压力依然显著,构成制约猪价上行的基础性因素。
长期来看,当前生猪市场正处在“数量去化缓慢、效率提升迅速、结构性矛盾明显”的复杂阶段。限制二次育肥可避免人为延长养殖周期、制造供应短缺预期的市场扰动。要求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可避免过度压栏导致的阶段性供应过剩,有助于稳定猪价,提高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此次调控政策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方向发展,龙头企业可借机巩固市场地位,技术创新型企业将获得金融与政策支持,而种养结合、智能化升级等模式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行业整体有望从“拼规模”的粗放竞争转向“拼效率、拼成本、拼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