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栏超6亿头、年产猪肉约5000万吨的体量,并未让中国生猪产业高枕无忧。恰恰相反,产能过剩的泡沫、价格过山车的阵痛、巨头垄断的隐忧,正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头顶。
近日,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单一企业年出栏不超3000万头与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扩大适度规模猪场,鼓励家庭农场”等建议收获了行业高度关注和赞同,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业内对猪业发展的诉求。
十年狂飙,我们赢得了规模却丢了什么?
谁也不能否认生猪产业的进步。正如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座谈会上所言,过去十年,一大批世界级养猪企业涌现,智能化实现重大突破,育种取得显著进步,成本、料肉比等效率指标大幅提升……

但进步掩盖不了结构性矛盾的尖锐。前300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从十年前的30%上升至目前的65%,行业TOP30更是掌握40%份额,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虽然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但也引发垄断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加剧,但事实上这个比例仍在持续上升中。此外从大盘来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超合理保有量3.67%,这一数字背后,是11个月高位运行的产能冗余在持续透支市场。
没有规模优势的普通养殖户,也渐渐算不过来养猪这笔账:大企业拿饲料至少比他们便宜15%,成本也无法与其抗衡,卖猪时每斤还能压他们几毛。“人家亏得起,普通养猪人亏一天就塌了”,这样的故事,在全国乡村每天都在上演。
邵根伙直言的“垄断隐忧”,并非抽象的经济学概念,部分企业借助资本力量极速扩张背后,我们突然发现:那些在猪圈里守了一辈子的老农,正在资本筑起的高墙外失去立足之地。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散户退出比例超过30%。邵根伙其实是呼吁,养猪业要在适度规模下高质量发展,而非寡头垄断。
种养割裂,谁能守护“猪粮互生”智慧?
更令人揪心的是种养脱节的裂痕。曾经在某养殖园区,20万头规模的猪场每天产生300吨粪污,周边却找不到足够的农田消纳,只能偷偷往河道排放。而百公里外的农户,还在为买不到有机肥发愁。这种割裂,早已背离了“猪粮互强互生”的古训——我们用工业化思维把猪养得越来越快,却忘了猪粪本是庄稼最好的口粮。
事实上,那些被资本嫌弃“效率低”的家庭农场,恰恰守住了农业最珍贵的平衡——养猪人懂得,猪不仅是用来卖钱的,更是给土地“加餐”的伙伴。当我们在会议室里讨论“智能化”时,不该忘了:让猪粪回到田里,比任何传感器都更懂生态的语言。对此,邵根伙在座谈会上建议,要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扩大适度规模猪场,鼓励家庭农场。
值得关注的是,有行业人士预估,2025-2027年环保新政将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580-780万头。畜禽粪污处理仍是一大难题,虽然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在逐步提升,但与80%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这与邵根伙提及的种养结合环境不友好存在一定关联,粪污处理不当会影响种养结合的推进。
破局之路,为何要带着泥土的温度?
当市场之手已无力矫正产能过剩,行政调控与行业自律必须双管齐下。农业农村部关于“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的部署,与邵根伙的主张本质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合理的产能边界,就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
邵根伙对未来的构想里,“结构大调整”不是要扼杀发展,而是给产业留条后路——单个企业年出栏不超3000万头,自繁自养母猪不超万头,让巨头瘦身,才能给中小养殖户留下呼吸的空间,就像森林里既要有参天大树,也要有灌木草丛,才能守住生态的平衡。
另外,学欧洲模式不是崇洋,而是明白农业的根永远在土地里,在劳动者的手心里。当我们谈论“高质量发展”时,终究要回到一个朴素的问题:这个产业能不能让养猪人有尊严?能不能让土地更肥沃?能不能让14亿人吃得安心?
此外,座谈会上“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与中小场户建立紧密联系的合作机制,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的倡导,与邵根伙“鼓励家庭农场”的主张,共同指向一个常识:生猪产业不能沦为资本的游戏场,只有让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分享收益,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