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14时10分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 » 正文

行业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800吨鸭肉冒充牛肉骗贷!如今公司拍卖没人要,老板获刑15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2025-09-19  来源:🔗国际畜牧网  💛56

一家农牧企业在银行贷款4000万元逾期未还,法院强制执行时猛然发现:企业质押给银行的800吨“牛羊肉”竟是注水鸭肉。

这起离奇的骗贷案,发生在内蒙古绿色大地农牧业有限公司(下称“绿色公司”),涉事银行为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下称“锡林浩特农合行”)。这起案件不仅造成银行近4000万元损失,还让70多名牧民血本无归。

2023年前后,绿色公司因4000余万元贷款逾期未还被告上法庭。

法院强制执行时,一个惊人的发现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企业质押给银行的808.74吨"牛羊肉"中,竟有800余吨是来自山东的注水鸭肉。

这些鸭肉经过加工包装,贴上了牛羊肉检验合格标签,仅有约65吨是真正的牛羊肉制品。

调查显示,胡国栋在2019年至2021年间,多次从山东购入低价鸭肉,以每吨4000-4800元不等的价格购入总计约500吨鸭肉,然后装入标有"精选羔羊肉"的包装盒,存入冷库冒充牛羊肉质押。

更令人震惊的是,作为当地"仓融通"信贷业务的质押物,这些鸭肉竟然通过了银行和第三方监管公司的层层检查。

绿色公司曾是锡林郭勒盟的明星企业,拥有年加工羊30万只、牛5000头的能力,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法定代表人胡国栋更是一身光环:阿巴嘎旗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锡林郭勒盟全盟劳动模范。

然而,这家表面光鲜的企业早已危机四伏。2020年起,绿色公司资金链断裂,胡国栋为维持经营,一方面用虚假质押获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以高价收购为诱饵,骗取74名牧民价值2030万元的牛羊,造成1690万元损失无法追回。至案发时,企业已严重资不抵债,欠债高达5700余万元。

值得深思的是,这起骗局能够得逞,暴露出银行监管的严重漏洞。作为"仓融通"业务的推出方,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进行质押物监管,却未进行实质性核查。监管公司虽发现异常,但未能有效阻止,最终导致价值数千万元的虚假质押物蒙混过关。

法院认定,银行在贷款审批中过度依赖抵押物和第三方报告,未履行尽职调查职责;贷款发放后也缺乏持续监管,未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这种"外包式"风控模式为诈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15年刑期定局,“续命”计划彻底破产

2024年12月,阿巴嘎旗法院一审判决:胡国栋犯骗取贷款罪判5年、合同诈骗罪判13年,合并执行15年,罚金20万元。二审维持原判,目前未申诉。

其实胡国栋早就意识到了问题。2019年他就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说,锡林郭勒盟的羊肉出栏有淡旺季,只能做冻品,成本高、利润低,企业压力大,还建议政府多给点资金和政策支持。案件审理时他也提到,2020年本来想把企业卖掉,但疫情耽误了;之后为了“续命”,只能硬撑着维持屠宰量,靠亏损换时间,先还利息保征信,高价收羊再低价卖,最后还是撑不下去,资金链断了。

如今,绿色公司的厂区、设备已经在阿里法拍上挂了6次,价格从2313万降到1769.8万,2025年8月31日结束的60天变卖,还是没人买。

这场闹剧落幕,留下的不只是银行和牧民的损失,更该让金融机构反思:创新信贷产品时,监管怎么跟上?也该给企业提个醒:靠欺诈“续命”,终究是死路一条。这起案件给金融行业敲响警钟: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筑牢风险防控底线。而对于像绿色公司这样披着公益外衣的企业,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更应保持清醒认识,避免被表面光环所迷惑。目前,该案造成的巨额损失仍有待追偿,其警示意义值得各方深思。

编辑:张光磊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