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冰火:出栏量创新高,养殖收益跌至“冰点”
2025年上半年,中国肉鸡产业呈现出一组相互矛盾的数据:全国肉鸡出栏量同比增长5.9%,肉产量增长7.4%。然而,6月产业综合收益仅为0.42元/只,同比大幅下降78.3%,创下近七年同期的最低水平。白羽肉鸡与黄羽肉鸡作为两大主要品类,均面临着巨大压力:白羽肉鸡价格降至2018年以来的最低点,养殖端仅维持微弱盈利;黄羽肉鸡亏损面扩大至26.5%,部分产区价格已跌破成本线。具体数据如下:
白羽肉鸡:6月毛鸡均价为7.34元/公斤,同比下降1.6%,养殖端每只鸡盈利0.54元,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黄羽肉鸡:均价13.40元/公斤,同比暴跌18.9%,龙头企业单只盈利缩水60%,亏损养殖户占比达四分之一。
这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双品类盈利塌方”,充分暴露了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二、白羽肉鸡:产能过剩下的“生存绞杀”
(一)种源扩张引发连锁反应
父母代种鸡存栏量持续处于高位,6月总存栏同比增长13.8%,在产存栏增长16.2%,创下历史新高。尽管祖代种鸡因美国禽流感导致引种减少37.9%,但国产替代尚未完全实现,致使商品代鸡苗供应过剩。6月鸡苗价格环比下跌24.2%,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1元/羽”的低价,迫使养殖端提前出栏。毛鸡体重较标准值低0.2公斤,肉质下降进一步拉低了售价。
(二)屠宰与消费的“冰火两重天”
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了2.8个百分点,日均屠宰量增长3.7%,但冻品库存率飙升至75%,创下三年新高。终端市场表现低迷:快餐连锁因成本压力减少了鸡胸肉采购量,商超鸡胸肉销量同比下降12%,分割品综合价格跌破9元/公斤,接近2018年非洲猪瘟时期的低位。
(三)中小散户加速出清
养殖端成本与售价倒挂,中小散户每出栏1只鸡亏损1-2元。6月补栏量同比下降15%,部分地区“空棚率”达到20%。而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勉强维持微利,圣农发展、益生股份等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将亏损面控制在5%以内,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三、黄羽肉鸡:传统优势市场的“坍塌式下跌”
(一)价格崩盘击穿心理防线
黄羽肉鸡6月均价为13.40元/公斤,较2024年同期暴跌18.9%,较2023年高点跌幅达35%。广东三黄鸡、广西麻鸡等主销品种价格腰斩,部分产区活鸡售价跌破12元/公斤,而养殖成本普遍在14元/公斤以上,养殖户每销售1公斤亏损近2元,亏损面扩大至26.5%。
(二)产能释放与需求错配的“双重绞杀”
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同比增长11%,在产存栏增长4.5%,商品代鸡苗销量增长8.4%,但终端消费却陷入困境。家庭消费因猪肉低价而被分流,团膳订单因学校放假减少30%,6月集贸市场交易量同比下降22%,价格连续22周无反弹,创下最长下跌周期纪录。
(三)龙头企业的“止血之战”
温氏、立华等龙头企业出栏量同比增长10%,但销售均价跌幅超过20%,被迫缩减产能。温氏6月肉鸡销量环比下降4.6%,立华关闭3个低效养殖场。行业从快速扩张转向收缩调整,部分企业将目光投向冰鲜鸡、预制菜等高溢价领域,试图弥补活鸡业务的亏损。
四、深层矛盾:产能泡沫与消费降级的正面碰撞(一)产能调控“慢半拍”的代价
2023年行业盈利时,白羽肉鸡父母代存栏增速达到20%,黄羽肉鸡扩产超过15%,导致2025年产能集中释放。农业农村部于6月启动“能繁母猪+种鸡”双调控,要求压减低效产能,但政策传导至市场需要3-6个月,短期内供应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缓解。
(二)消费降级下的“蛋白替代”效应
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6月均价14.28元/公斤),导致牛肉、禽肉等替代性消费减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禽肉消费占比降至18%,为近五年最低,而猪肉消费占比回升至62%。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猪肉,使得鸡肉的性价比优势不再明显。
(三)成本端的“隐性杀手”
尽管玉米、豆粕价格同比下跌5%-8%,但人工、动保、运输成本上涨12%,抵消了原料降价带来的红利。黄羽肉鸡养殖成本较2024年上涨0.8元/公斤,而售价却下跌2.5元/公斤,成本与售价的“剪刀差”扩大至1.7元/公斤,成为压垮养殖户的关键因素。
五、后市展望:产能出清期的“生存法则”
(一)白羽肉鸡:7月或现“技术性反弹”
7月中下旬,由于高温导致补栏减少,叠加开学季备货需求,毛鸡价格有望反弹至7.5-8元/公斤。但由于冻品库存居高不下(75%),涨幅将受到限制,全年均价难以超过8元/公斤。行业将进入“微利-亏损”循环,预计2025年白羽肉鸡企业利润率降至3%以下。
(二)黄羽肉鸡:四季度或迎“至暗时刻”
7-9月出栏量预计超过3亿只/月,而需求受高温、开学等因素影响持续疲软,价格可能跌破13元/公斤,创下近五年新低。中小散户将加速退出市场,龙头企业亏损进一步扩大,行业可能出现“破产式重组”,2025年黄羽肉鸡存栏量有望压减10%。
(三)破局关键:从“量增”到“质升”
白羽肉鸡:应加速淘汰低效种鸡,大力发展鸡胸肉深加工,如即食鸡胸肉、宠物食品等,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黄羽肉鸡:需深耕冰鲜鸡、高端礼品鸡市场,通过“品种+地域”的差异化策略,如广东杏花鸡、江西三黄鸡等,构建市场竞争壁垒。
政策期待:呼吁相关部门启动鸡肉收储机制,发放养殖补贴,并引导加工企业扩大冻品采购,以缓解市场恐慌情绪。
结语:在洗牌中寻找新平衡
2025年上半年的肉鸡产业,是前期“规模崇拜”的集中体现。当产能泡沫遭遇消费寒冬,只有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市场预判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周期中生存下来。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扩产已不可取,精细化管理和紧跟市场需求才是生存之道;对于消费者来说,鸡肉价格的低位或许是短期利好,但产业的健康发展,终究离不开供需两端的良性互动。(数据支持:Mysteel、中国畜牧业协会、上市公司财报)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