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9日)进口玉米进行了第九轮拍卖,全部以择期提货这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投放进口玉米19.2万吨,实际成交5.3万吨,成交率27%。自此进口玉米累积投放229.4万吨,实际成交105.0万吨,总成交率为 46%。
回顾此轮进口玉米拍卖从7月1日开启进口玉米拍卖至今历经的9个轮次的投放,虽说其实际的成交量仅仅只有105万吨。但在整个七月,进口玉米的投放着实引发一波“行情”呈现。首轮投放由于大幅溢价短时间引发期现两市继续上行,然而,第二轮拍卖时即调整了投放策略,由定向投放转变为公开拍卖(须具备转基因加工相关资质),这一变动迅速在市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期货盘面率先开启了一波大幅下跌行情——从最高的2420跌至2274,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跌幅高达146元/吨。而在此期间现货市场在历经短暂的“坚强”之后随即也步入了下跌的行情。此间市场上的利空消息也是借此机会同步发酵,从而推动玉米甚至连带小麦一并走出了一波大跌行情。恐慌情绪一度蔓延,整个市场对于进口玉米的投放可谓是“闻拍色变”——每一次的进口玉米投放的公告都在盘面引起不小波澜。
但情绪终归是情绪,其只能左右一时的价格,而并不能转变供需基本面的本质。伴随着进口玉米拍卖成交率不断回落,以至于在后期将投放量收紧至20万吨以内,成交率依然只能维持在三成以内。本周整体成交10万吨的级别显然不足以对年度消费量近3亿吨,月度消费2500万吨的庞大玉米市场基本面产生实质的影响。目前的量级仅仅只能是对于局部地区粮源进行补给,而并非扭转区域甚至全国玉米市场的供需形势。
而从目前市场的显性数据来看,无论是南北港口的玉米(谷物)库存,还是山东地区每日晨间的汽运到车量统计数据。整体的供应能力远不如上年同期已经是确立的事实。在此种背景之下,七月中上旬的大幅下跌行情更多的是心态所致。
尽管今年玉米现货市场自春节以来已有超过300元/吨的涨幅,但市场整体购销心态,尤其是贸易环节的存粮心态,依然脆弱,堪称近年来之最。在经历了之前几年的大幅下跌行情之后,贸易环节对于存粮的与否、库存建立的大小用“一年经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形容并不为过。在这波上涨的行情当中,绝大多数贸易企业均是见利就走,采取小库存滚动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市场整体供应偏紧的局面至今尚未在价格市场当中尤其是期货盘面有所体现。
而回顾这波下跌的行情,在进入七月下旬之后现货市场已经开启了“纠偏”,虽说月度来看两大产区包括南北港口的玉米价格重心仍呈下行的趋势。但在下旬的一波强势反弹过后,整个玉米市场的跌幅已经非常有限,华北市场的玉米收购价距离前高也仅有一步之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玉米价格历经了如此大的波幅,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波情绪市过程中市场真的“慌”错了。
综上所述,当下的玉米市场年度供应缺口存在与否现在就下定论或许为时尚早,但相比于去年同期偏紧局面在市场当中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接下来的2~3个月或将是证伪“缺口论”的关键阶段。然而,仅一百万吨的进口玉米成交量却在月内引发了巨大波动,这似乎更像是对市场的一次过度反应。现阶段玉米正值生长关键期,我们应该将眼光放在现货市场供需基本面的同时,密切关注两大产区尤其是遭遇极端天气(河南南部的干旱)对于新作生长的影响。考虑到下游需求稳定,既无显著增长也无明显下滑预期,在刚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过度看空市场或受情绪影响导致采销决策偏差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