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饲料工业现状
我国饲料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国饲料企业约 15000多个。“十五”期间,饲料工业产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结构日趋合理。饲料工业总产值达 2742亿元,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为1.07亿t,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7757万t,浓缩饲料产量为2498万t,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472万t。2006年进入“十一五”时期后,我国饲料业经历了禽流感、猪“高热病”、“红心鸭蛋”事件、畜产品价格震荡、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饲料工业在生产波动中保持平稳。根据初步统计,全国饲料总产量7772万t,其中配合饲料5629.5万t,浓缩饲料1797.7万t,添加剂预混合饲料344.7万t(见图1)。是世界第二饲料生产大国,是名副其实的饲料业大国。截止到2006年,全球饲料生产前5位国家--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和日本的饲料总产量占全球饲料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饲料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受禽流感和养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2006年猪料产量2928.6万t,同比下降3.48%;蛋禽料产量1505.8万t,同比下降0.49%;肉禽料产量1974.5万t,同比下降4.00%;水产料产量872.3万t,同比增长18.83%;反刍料产量307.7万t,同比增长11.93%;其他料183.1万t,同比下降21.96%。
2 我国饲料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
目前我国饲料企业数量多,达15000多个,但规模过小,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产能过剩等。美国年产15亿饲料,只不过有 300家企业。而我国生产1亿饲料,有1.5万家企业,平均每个饲料厂家产量仅7000t,与美国比相差50倍。据抽查1386家饲料生产企业,其有效生产时间在 1000小时以下的,占56.4%,这表示有一半多的企业,每天按8小时工作计算,一年中仅有125天在生产。大部分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开工不足之闲境。
2.2饲料质量安全问题较突出
饲料企业数量过多,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低,部分企业为利益所驱使,导致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不遵守休药期和配伍禁忌规定等情况时有发生。饲料标准体系不健全和饲料检测手段落后,远不能满足对饲料安全管理的需要,严重影响饲料质量安全。
2.3 饲料原料短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殖生产国之一,同时又是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优质饲料和饲料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部分饲料原料缺口越来越大,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原料、能量饲料以及部分饲料添加剂等。我国蛋白质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例如氨基酸50%以上需要进口,鱼粉70%需要进口,用于豆粕生产的大豆约 70%需要进口;我国玉米与进口玉米相比存在着一定程度质量和价格差距;部分饲料添加剂国内供应量不足,并且品种单一、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生产成本偏高、产品性能存在一定缺陷等,70%以上需要进口。
2.4 科技投入不足
国家和企业对饲料工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开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低,饲料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水平具有较大差距。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缺乏生产可行性和投资经济性,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市场中介和高素质的技术经济队伍缺乏合理的、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25饲料入户率较低
我国饲料工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但与我国养殖业巨大的饲料消耗量相比较,工业饲料仅占总饲料用量的13左右,而其余占养殖业绝大多数比例的农家养殖户使用工业饲料的比例很低,较多使用青饲料、自配料或直接用谷物饲喂畜禽。
3 饲料工业发展展望
3.1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饲料工业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
3.1.1 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饲料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环境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再次确定了补贴扶持农业的“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同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继续得以强化。一系列向农业农村投入的倾斜政策意味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着力点,我国正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围绕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财政部门将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深化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计划,“十一五”期间将把大幅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都要向农业领域倾斜。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发展健康养殖业”。这些都为我国饲料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3.1.2饲料业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正是人口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消费将不断增加。从我国动物性产品的消费看,动物性产品每年以别%~我的速度增长,估计此速度还会保持较长的时间。动物性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必然有效的拉动饲料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饲料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养殖业正处在以农家散养为主导的传统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广大农区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广舍饲和半舍饲养殖。这些为饲料业的发展将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饲料工业“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国配合饲料产量将达到9500万t,浓缩饲料产量3000万t,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600万t。
3.1.3饲料粮具有较好保障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21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产。
3.1.4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饲料工业已由最初单一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过渡到技术、人才、服务、成本等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多国际大型饲料企业集团的进入,下一步的竞争将更加趋于白热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无序的竞争。
3.2发展趋势
今后我国料工业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饲料工业仍是持续发展的趋势。
3.2.1加强科技投入,走“科技兴饲”之路
科学技术将是建设现代化饲料工业全面提升饲料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饲料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品开发潜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实施饲料行业名牌战略,培育和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3.2.2广辟饲料来源,走“大原料”之路
为了保障“十一五”养殖业和饲料业稳定增长目标的实现,解决原料需求扩大与饲料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国家将继续稳步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加快建设饲草料基地。大力开发非粮食饲料,支持蛋白质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满足我国饲料原料之需求。
3.2.3 健全监管制度,走“大安全”之路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正向更加富裕的生活迈进,人民对食品的需求,已从量的保障转为质的提高,营养、保健型食品成为发展趋势,相应地对饲料需求更加着重营养、安全、可靠等。为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畜产品出口量,饲料工业的发展将由偏重产量增长向产量、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强饲料安全监管,维护食品安全,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重要工作。
3.2.4 向规模化发展,走“大企业”之路
目前,我国饲料企业15000多家,大部分规模偏小。从国外饲料业发展的经验看,在饲料行业日趋成熟、微利经营的情况下,大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而生产规模小、管理能力差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在实施大企业战略中,国家将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大饲料企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潜力。在继续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和中小饲料企业的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小型饲料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国家还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向饲料工业投资,参与国有饲料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型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今后,我国饲料工业不仅局限于“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3.2.5完善统一市场,走“大市场”之路
在实施大市场战略中,国家将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和发展多种类型的饲料市场,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饲料企业与种粮农户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健全饲料行业信息服务体系,收集整理国内外饲料市场信息,指导饲料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
我国饲料工业前景广阔,趋势明显。我们应抓住机遇,通过实施“大原料、大安全、大企业、大市场”战略,实现饲料工业从饲料大国向饲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