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是广西首批兽医社会化服务试点县之一,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市生猪存栏50万头,年出栏70万头左右。从2021年9月起将动物强制免疫等由政府承担的公益兽医业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打包给专业兽医服务公司承担,北流市兽医社会化服务整县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强化政策支撑,激发兽医服务市场活力
北流市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兽医社会化服务整县试点工作的通知》《北流市兽医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从2022年起,每年从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或财政预算安排约70万元、整合中央动物防疫补助经费和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约100万元支持兽医社会化服务工作。将通过年度考核验收的兽医社会化服务承接主体列为继续聘用的对象,在今后畜牧兽医项目申报中给予优先支持。
定制需求清单,精准提供兽医专业服务
聚焦“买什么样的服务才合适”这一现实问题,北流市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编制出个性化需求清单。除自治区公布的兽医社会化服务试点县主要工作任务清单外,还将养殖数据调查报送、建立养殖档案、乡村兽医形象提升等3项内容纳入需求目录。与兽医社会化服务承接主体签订《北流市兽医社会化服务合同书》,明确服务清单11项具体内容。按照合同要求,由甲方提供畜禽免疫耳标和疫苗,承接主体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11项清单任务。
磷选承接主体,架构优质高效服务网络
目前,自治区已公布3家承担兽医社会化服务整县推进试点企业,分别在12个地级市的28个县(市、区)建立兽医社会化服务门店和乡镇服务点。2021年北流市从已公布的3家企业中确定广西德林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林社公司)为承接主体。将德林社公司团队与原有村级动物防治员合并优化,重组260名新时期村级动物防疫员。德林社公司在北流各镇完成5个网点建设,将全市各片区镇有机连接,实现兽医服务“1小时”内送达工作圈。开发出“滴滴兽医1.3.3”“兽医社会化服务网约平台V1.0”App,养殖户足不出户即可预约服务、“码上”报告疫情。
政企双重考核,健全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在检验服务成效上强化监督评价,以“花钱问实效,无效不花钱”为导向制定考核验收办法,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继续签约和发放服务费的依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效率。一是企业考核村级动物防治员工作业绩。德林社公司代管村级动物防治员,负责考核防治员免疫注射完成数量、免疫效果初步评估等,考核情况报市农业农村局。二是政府验收考核企业服务质量。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实地走访、抽样检测等方式对11项具体服务内容量化评分考核。验收考核每年进行两次,服务费分两次支付,分别在市农业农村局春季(或秋季)集中免疫验收通过后的一个月内兑现。
畜禽免疫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德林社公司组建免疫小分队,有组织地开展集中免疫。养殖户通过手机App预约需求,统筹安排服务路线、队员分工协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试点工作未启动前,春秋两防集中免疫耗时5个月,现在仅需4个月。从验收考核结果看,养殖档案建立,免疫抗体合格率等均有提高。目前规模场的养殖档案建立率100%,散养户从2020年的1457户建立档案到2023年的2748户。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从2020年到2023年依次为78.8%、84.2%、96.3%、100%,口蹄疫合格率81.4%、84.3%、97.5%、98.8%,小反刍兽疫合格率78.5%、82.4%、96.7%、97.8%,免疫抗体合格率远远超过国家农业农村部规定的最低标准70%。
基层兽医队伍结构与素质得到优化
北流市将村级动物防治员的日常管理划归企业代管,采取淘汰大龄人员,向社会吸收专业对口人员的方式打造年轻化防疫队伍。相对2020年,村级动物防治员平均年龄降低16岁。企业邀请大学教授、行业领域专家对防疫队伍开展疫病诊疗、采样等多种技能培训,线上线下举办30余场培训班,累计培训8000人次。目前取得畜牧兽医职称认定(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占比由试点前的32%提升到57%,中专以上对口或相近学历占比从48%提升到100%,为兽医社会化服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基层兽医人员待遇与地位得到提高
受企业代管的村级动物防治员就业岗位实行“1+N”模式。“1”指的是完成强制免疫任务,“N”为变量,指动物诊疗服务、畜禽销售中介、兽药饲料销售等经营性服务。他们除获得免疫报酬外,还获得经营性服务收入。2023年基层兽医人员人均收入3.2万元,其中最高的7.5万元,比试点前提高了6.7倍。基层兽医人员职业卑微的社会刻板印象有所改变,职业的自豪感、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质的提升。
动物防疫监管手段与实效得到肯定
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将强制免疫等公益性服务业务交由具有资质和能力的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北流市创新兽医服务供给方式,试点实行兽医社会化服务,这不但减少了基层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任务量,而且能让其摆脱繁重的防疫服务工作束缚,使其专心集中力量抓主业,达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真正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作用。自治区在重要会议上通报表扬了北流市兽医社会化服务工作,并作为经验典型在全区宣传推广。
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后劲不足
现有的兽医社会化服务人员以原有村级防治员为主,吸收职业兽医的人才少,很难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项目。无动物诊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构参与服务。大型规模养殖场聘请有自己的团队,接受服务的意愿不强,其他的习惯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大包大揽”,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造成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缺乏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力度很有限
面对庞大的养殖量和动物疫病防控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上级经费不能够保证每年都有下拨,每年都能足额支持,在突发疫情的应急储备资金方面尤为不足。德林社公司日常开展的各项兽医服务均是由其先垫支,待市农业农村局考核验收通过后才拨付企业,企业运行举步维艰。
村级防疫员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
村级动物防治员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乡村兽医演变而来。试点后,大部分村级动物防治员被淘汰,他们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为兽医事业贡献了二三十年,被淘汰后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无任何经济补偿和养老保障,造成非法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是政府部门的一个沉重负担。
拓宽兽医服务业务,提升组织发展空间
各地应当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和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建立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为有意愿的养殖散户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一流服务体系
摒弃“等、靠、要”思想。将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经费调整到兽医主管部门预算。给予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税收、信贷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照顾。同时,要优先发展专业水平高和服务能力强的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其利用更专业的人力优势、物质资源和管理经验,推动构建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遗留问题,推动健康和谐发展
制定优抚安置方案,厘清历史遗留下来的身份认定等问题。对从事村兽医工作年限较长,因年纪大而被离岗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给予养老补助。对因技能、工作态度跟不上新时期要求而被离岗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一定的补偿后解聘,并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确保村级动物防治员稳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