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月生猪市场:利润大幅下滑,养殖端面临严峻挑战
(一)盈利水平急剧下降
进入8月,生猪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养殖主体面临较大压力。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全国生猪自繁自养盈利仅为67.97元/头,与2024年同期相比,降幅高达92.54%。8月份盈利均值环比降幅超过50%,同比降幅更是达到90.68%,近乎腰斩。这表明养殖户在销售生猪后所获利润大幅减少,前期相对较好的盈利局面已难以维持。
外购仔猪育肥户的经营状况更为严峻,处于亏损状态。8月上旬,头均亏损达43元,相较于7月,减少212.9元/头,同比减少867.53元/头。高价仔猪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猪价持续下行,严重压缩了盈利空间,给养殖户的资金投入和经营带来沉重打击。
(二)不同养殖主体分化加剧
外购仔猪户受损严重:今年3月,仔猪价格出现异常上涨,7公斤仔猪均价高达493.71元/头,超出自繁成本200元/头以上。当时市场热度较高,部分养殖户大量购入仔猪。然而,当前高价购入的仔猪出栏时,恰逢猪价下行,成本与售价之间形成较大反差,导致亏损不断扩大。这使得不少养殖户对行业前景产生疑虑,甚至考虑是否继续从事养殖业务。
散养户提前承受压力: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散养生猪早在6月就已进入亏损状态,当期头均亏损6元。7-8月,猪价持续下跌,饲料成本居高不下,散养户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由于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许多散养户选择减少养殖数量,部分甚至退出养殖行业。
规模企业相对稳定:与外购仔猪户和散养户不同,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经营态势,实现微利。这些企业的完全成本约在12-13元/公斤,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但即便如此,企业也感受到市场寒意,如大北农7月出栏数据显示,出栏均重为124.5kg,环比下降1.4kg,反映出企业正主动调整出栏结构以应对市场变化。
二、9月反转信号:供需边际改善,三大利好支撑反弹在8月生猪市场低迷的背景下,行业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为9月猪价带来新的预期。从供需两端来看,边际改善迹象逐渐显现,三大主要利好因素为猪价反弹提供有力支撑。
(一)消费端迎来季节性增长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消费市场活跃度提升,猪肉需求迎来季节性增长。按照惯例,屠宰企业通常会提前2-3周启动备货周期,加大采购量以满足节日市场供应。同时,学校开学季也为猪肉市场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学校食堂团餐采购需求大幅增加。
历史数据显示,9月猪肉消费表现强劲,与8月相比,9月屠宰量平均增长8%-12%,家庭聚餐增多以及礼品市场对猪肉需求弹性提升。在一些传统习俗影响下,节日期间猪肉需求量显著增加。此外,8月高温天气抑制的终端消费在9月将逐步释放,预计9月猪肉消费量环比增长10%-15%,这将对猪价上涨形成有力推动。
(二)供应端压力边际缓解
大猪产能加速出清:8月前两周,猪价持续下跌,养殖户恐慌性出栏情况增多。原本压栏惜售的300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从25%迅速降至18%,标猪供应占比相应提升。这种市场供需结构的优化,避免了大猪集中出栏对市场的冲击,为猪价稳定提供一定支撑。
政策引导调整出栏策略:在农业农村部“降重减产”政策引导下,规模企业积极响应,调整出栏策略,出栏体重降至120-125kg,与6月峰值相比下降1.5kg。单头猪肉供给量减少约3%,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短期市场生猪流通量,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
二次育肥空间受限:9月1日起实施的生猪调运24小时值班制度,对二次育肥形成有效约束,严格限制跨区域违规调运。各大猪企明确控制二次育肥,投机性压栏行为大幅减少,有效遏制了以往节假日期间二次育肥对市场的扰乱,为猪价稳定上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市场情绪与政策预期协同
当前生猪期货市场释放积极信号,2509合约价格较现货溢价0.5-0.8元/公斤,反映出市场对9月行情的乐观预期,投资者信心对市场情绪产生一定影响。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产能调减信号,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目标是调减至3950万头。尽管长期供应仍处于饱和状态,但短期内产能去化节奏加快,增强了养殖户的挺价信心,促使其更加理性地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
三、风险与挑战:反弹幅度有限,长期仍需产能去化
(一)短期反弹难以改变供应过剩格局
尽管9月猪价有反弹迹象,但供应端过剩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一关键指标来看,2025年9月份对应的前期母猪存栏量约为4080万头,处于较高水平。按照产能传导规律,生猪理论出栏量将环比增长5%-7%,市场生猪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进口猪肉到港量增加,给市场带来额外压力。相关机构预计9月进口猪肉量可能达到15-20万吨,加剧国内市场竞争,限制猪价上涨幅度。卓创资讯预测9月生猪均价将在14.5-15.5元/公斤区间震荡,与8月相比可能上涨1-1.5元/公斤,但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二)成本压力与周期磨底并存
猪价面临上涨压力的同时,养殖户面临成本压力。豆粕作为重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周均价达到3025元/吨,导致自繁自养成本维持在13.5-14元/公斤,外购仔猪育肥成本超过14.5元/公斤,极大压缩养殖利润空间。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高于正常水平,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虽然农业农村部7月要求调减能繁母猪存栏100万头至3950万头左右,但由于生猪生长周期较长,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需10个月左右才会影响生猪出栏量,产能去化效果不会立即显现,行业仍处于调整阶段,养殖户需承受较大压力并调整养殖策略。
四、养殖户应对策略:短期把握时机,长期提升竞争力
面对当前复杂的生猪市场形势,养殖户需调整经营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短期应精准把握出栏节奏,抓住市场机会;长期则需在降本增效方面下功夫,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借助政策降低市场风险。
(一)短期操作:精准把握出栏节奏
标猪适时出栏:9月前两周,屠宰企业备货积极,市场需求增加,为养殖户提供良好出栏窗口期。体重在120-130kg的标猪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在价格上涨时果断出栏,避免压栏错过最佳销售时机,防止节后需求回落导致价格下跌,保障养殖收益。
大猪及时止损:体重超过300斤的大猪继续压栏将增加亏损,其日均耗料成本高达8元,且市场价格难以预测。建议养殖户趁价格反弹尽快出栏,及时止损,避免因继续压栏造成更大损失。
(二)长期布局:降本增效是关键
优化存栏结构:母猪生产性能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对于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低于22头的低效母猪,养殖户应果断淘汰。同时,可采用“公司+农户”模式降低养殖风险,如温氏股份的“代养模式”,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将成本有效控制在13元/公斤以下,值得养殖户借鉴。
强化成本管控: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玉米等原料替代比例至30%,降低饲料成本并保证生猪营养需求;在疫病防控上采用精准防控技术,将生猪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减少疫病损失,成功将完全成本降至行业前20%水平。养殖户可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这些经验优化养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三)政策借力:关注产能调减红利
农业农村部“降重控二育”政策为养殖户带来机遇,部分地方政府出台补贴措施,如河南对规模场出栏体重下降1kg给予10元/头奖励,降低养殖户成本,增加收益。
此外,生猪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为养殖户提供新选择。养殖户可利用生猪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提前锁定远期销售价格,避免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养殖业务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调整中等待市场周期反转
8月生猪市场利润大幅下滑,是行业深度调整的体现;9月的季节性反弹则为市场带来一定希望。短期内,养殖户需在供需博弈中精准把握出栏时机,否则可能影响利润;长期来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效率比拼”转型,养殖户需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
随着政策引导产能去化以及龙头企业加速整合,生猪市场正逐步走向“弱周期”时代。在此过程中,养殖户只有修炼好成本控制、风险对冲等“内功”,才能在新一轮市场周期中占据主动。每次行业洗牌都是竞争力的重新排序,只有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养殖户和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迎来市场回暖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