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对当前生猪市场形势作出了深入分析,并对2025年下半年乃至2026年的猪价走势提出了明确判断。他的发言直面行业痛点,语言朴实、观点清晰,为广大养殖户和养猪场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8月17日,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行业会议中指出,监测显示前期有15%的出栏生猪流向二次育肥,而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9%,这意味着后续市场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王祖力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未来一年很难有明显上涨的行情,即便出现反弹也可能是昙花一现。他表示,农业农村部加大对养猪业调控力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猪价下行,但行业产能去化困难。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祖力建议,行业必须破除过去惯性增长的思维,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未来的竞争必然是成本的竞争。
总的来说,在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猪价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养猪人仍面临激烈的竞争和艰巨的生存挑战。虽然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一轮饲料涨价与猪价下跌的叠加冲击,或将加速产能去化,但短期内,养猪户的煎熬还将持续。
王祖力指出,当前生猪产业正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饲料价格持续上涨,推高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猪价持续低迷,行业整体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他特别提到,监测数据显示,前期约有15%的出栏生猪流向了二次育肥,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后期市场的供应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上升9.9%,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供应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产能去化缓慢,行业陷入“堰塞湖”风险
在王祖力看来,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产能去不动”。尽管自去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多次发布产能预警,提醒行业控制规模,但由于前期猪价阶段性企稳,反而强化了部分养殖主体对后市的乐观预期,不仅没有主动减产,甚至还有扩张行为。他指出,压栏和二次育肥的增多,导致生猪出栏体重不断攀升,某种程度上已形成“堰塞湖”,潜在风险较高。一旦集中出栏,可能对市场价格形成新一轮冲击。
政策层面也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农业农村部近期加大了对养猪业的调控力度,主要通过引导养殖场户降低出栏体重、限制二次育肥等方式,以期缓解短期供应压力。王祖力透露,目前政策已初见成效:出栏体重已有明显下降,宰后均重从高峰期的90多公斤回落至86公斤左右,二次育肥成交量也连续多月环比下降。
短期阵痛难免,长期微利成常态
尽管短期调控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但王祖力强调,真正影响长期行情的是产能的去化程度。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处于高位,整体产能较去年初增加了约100万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生产效率有所提升,整体供应能力依然偏强。他预计,未来一年猪价整体将处于下行周期,即便期间出现反弹,持续时间和幅度也都非常有限,“昙花一现”的概率较大。
王祖力提醒养殖户应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不要盲目赌行情。他指出,当前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生猪消费总量见顶,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未来养猪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规模扩张的竞争,而是成本控制的竞争。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在低迷行情中守住生存底线。
未来出路: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王祖力呼吁行业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放弃过去依赖增量发展的惯性思维,将重点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率优化。他提到,近年来行业在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母猪生产效率、成活率等指标明显提高,这为应对当前局面提供了基础。下一步,养殖主体应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料肉比、提高种群健康度,从各个环节挤压成本空间。
他还建议中小型养殖场主动关注政策导向,保持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更要谨慎参与二次育肥等高风险行为。头部企业则应在行业调控中发挥带头作用,稳定市场预期,共同维护产业良性发展。
王祖力最后总结道,尽管短期内猪价难以出现明显上涨,行业仍将经历一段艰难时期,但也不必过度悲观。目前产能整体增幅并不算过大,行业整体陷入严重亏损的可能性较低。真正重要的是,每一位养殖者都要认清趋势、主动调整、苦练内功。
未来一年,猪价大概率保持低位震荡,行情回暖尚需时日。唯有成本领先者,才能穿越周期、等待曙光。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希望广大养殖户稳住心态、理性决策,共同迎接新一轮产业格局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