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发酵:从用餐体验至全网攻防的48小时
(一)罗永浩言论引发行业关注
9月10日,罗永浩发布的一条微博在餐饮界引发广泛关注。罗永浩作为互联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言论备受瞩目。当日,他下飞机后与同事前往西贝门店就餐,然而用餐体验欠佳。
他在微博中指出,西贝菜品几乎全为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同时对用餐体验进行了批评,称羊排有“隔夜重烤的异味”、烤鱼带“葱腥味”,面汤也有“隔夜感”,5人消费830元却未获得良好体验。该微博迅速引发网络热议,凭借罗永浩的影响力,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预制菜的热烈讨论。“预制菜该不该明示”话题阅读量在24小时内突破1.2亿。网友评论中,支持罗永浩呼吁立法标注预制菜的占比超70%,反映出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不透明的不满与担忧。
(二)西贝的回应举措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12小时内迅速做出回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进行场景还原。贾国龙手持“罗永浩菜单”,详细展示15道菜的制作流程,强调牛大骨每日现煮、莜面师傅现场手工搓制、蔬菜每日新鲜到店后现炒,中央厨房仅配送切配好的原料,无成品预制菜,以此反驳罗永浩的质疑。
其次,实施透明化行动。西贝宣布全国370家门店即日起全面开放后厨,消费者可随时参观菜品制作全过程,同时上线“罗永浩菜单”,欢迎消费者品尝验证,并承诺“不好吃免单”,展现对菜品品质的信心。
最后,在法律层面明确表态。贾国龙强调起诉决心,称罗永浩的言论“超出消费者合理评价范畴,构成商业诋毁”,对西贝商誉造成损害,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定义之辩:预制菜的“官方标准”与“民间认知”差异
(一)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定义
这场争论的根源之一在于对预制菜定义的理解存在差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对预制菜进行了明确界定。文件规定,只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熟制、冷冻,拆包后仅需加热即可食用”的成品,才可被称为预制菜。这一定义强调了工业化加工的程度以及食用的便捷性,符合这些条件的菜品才纳入监管范围。
按照此标准,西贝所使用的“预加工食材”,如切配好的羊肉、调配好的腌制酱料等,虽经中央厨房初步处理,但在门店还需进行煎、烤、蒸等二次烹饪工序,使食材从生变熟,完成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转化。这种操作属于餐饮行业常规流程,旨在根据顾客需求灵活调整口味与火候,不属于政策文件定义的预制菜。
(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宽泛认知
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范畴更为宽泛。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2%的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在餐厅现场完整制作的菜品,均属于预制菜行列,其中包括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在他们看来,只要菜品部分制作环节在远离餐厅的工厂或中央厨房完成,即便门店有后续加工,也无法改变其“预制”本质。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分歧。西贝依据政策标准,认为自身经营合规,菜品制作流程严格,品质与新鲜度有保障。但消费者却感觉受到“欺骗”,认为花现做菜品的钱却吃到加工食材,心理难以接受。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预制菜就像化妆,提前打底没问题,但假装纯素颜就是欺骗。”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只是希望商家能做到信息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连锁餐饮行业对中央厨房的依赖
实际上,西贝并非个例,整个连锁餐饮行业对中央厨房及预加工食材的依赖程度较高。数据显示,连锁餐饮企业中,85%已建立自己的中央厨房,其中60%的菜品需进行预加工处理。从快餐巨头麦当劳的薯条(预先炸制后到店复炸),到火锅品牌海底捞的底料(工厂预制配送),再到咖啡连锁星巴克的三明治(冷链配送门店简单加工),预制化现象普遍存在。
尽管预制菜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但敢于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的品牌较少,不足20%。在市场竞争中,“现做”成为高价餐饮吸引顾客的营销卖点,商家深知消费者对现做菜品的偏好,即便后厨大量使用预加工食材,也不愿放弃“现做”的宣传,导致行业内预制菜使用情况不够透明,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危机。
三、舆论撕裂:消费者抵触预制菜的深层原因
在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中,舆论呈现明显的撕裂态势,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加剧,背后存在三大深层原因。
(一)知情权缺失导致信任危机
在消费过程中,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但当前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情况不透明,严重侵犯了消费者这一权益。某餐饮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的餐厅会主动在菜单或店内醒目位置标注所售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消费者点餐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超过60%的消费者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预制菜,这种消费体验一旦被察觉,极易引发信任危机。
以此次罗永浩事件为例,网友愤怒的关键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过程中“被隐瞒的真相”。当餐厅菜单展示厨师现场炒制的菜品图片,消费者期待美食上桌,结果端上来的却是只需简单加热的料理包时,这不仅是菜品选择问题,更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的误导。这种行为使消费者质疑商家其他方面是否也存在隐瞒,进而对餐饮品牌乃至整个行业失去信任。
(二)性价比失衡影响消费心理
价格与价值的匹配是消费者消费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西贝定位中高端餐饮品牌,人均消费110元,消费者期望获得高品质、有特色的美食体验,包括厨师手艺赋予菜品的独特魅力。但当消费者发现高价菜品与自己在家花费30-50元烹饪的预制菜差异不大时,心理落差增大。
在高端餐饮领域,这种性价比失衡现象更为突出。例如某粤菜馆,一道售价198元的“现蒸鲈鱼”,看似厨师精心现做,实则是中央厨房提前腌制处理后配送至门店,门店仅进行简单蒸制工序。该菜品毛利率高达65%,消费者感觉花了冤枉钱,产生被“割韭菜”的感觉。这种消费心理不仅会使消费者对该菜品和餐厅产生反感,还会扩散至整个预制菜领域,导致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就是高价低质的代表。
(三)口感与情感的双重落差
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不仅在于味蕾满足,还包含对饮食文化和情感交流的重视。传统观念中,烹饪是一门艺术,是情感传递的纽带,“锅气”代表着生活的烟火和家的味道。而预制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缺乏锅气”,在他们眼中,预制菜经过工业化加工、冷冻储存和门店加热复热,失去了现做菜品的新鲜和灵动口感。
在社交平台上,“拒绝预制菜”话题热度持续。例如“带女朋友去吃预制菜被嫌弃”“家庭聚餐端出预制菜遭长辈吐槽”等案例,反映出预制菜不仅口感难以满足消费者期待,还在情感层面冲击了传统餐饮的社交属性,使消费者在享受美食时缺失了珍贵的情感连接。
四、行业震荡:从个案争议到预制菜产业的信任考验
(一)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困境
罗永浩与西贝的纷争反映出预制菜产业当前面临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从市场规模看,预制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前景广阔。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0亿元,年增长率稳定在25%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吸引众多行业巨头布局。双汇凭借强大供应链和品牌优势推出一系列预制菜产品,涵盖多种经典家常菜;安井食品以速冻火锅料制品为基础拓展至预制菜肴领域,其酸菜鱼、小酥肉等预制菜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在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预制菜面临消费者信任缺失的挑战。调查数据显示,40%的家庭明确表示拒绝购买预制菜,仅有15%的消费者认可预制菜的便捷性。消费者抵触预制菜主要源于对品质和安全的担忧。一方面,预制菜标准体系不完善,在“预加工深度”“标注细则”等关键问题上存在空白,给部分商家误导消费者的机会;另一方面,预制菜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高端预制菜靠宣传吸引追求品质的消费者,低价预制菜因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被消费者嫌弃,导致行业口碑两极分化,“品质信任链”断裂。
(二)连锁餐饮的透明化转型需求
西贝在此次事件中开放后厨的举措,被视为行业“被动破局”的尝试。事件发生后,相关调查数据显示,37%的消费者表示会前往西贝门店验证后厨菜品制作过程;22%的消费者表示会更加关注餐厅菜单上的菜品标注。这表明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度和食品安全高度关注,不再满足于商家口头宣传,希望亲眼看到菜品制作过程,了解食材来源和加工方式。
这给整个连锁餐饮行业敲响警钟,透明化转型迫在眉睫。在信任危机下,连锁餐饮企业需思考如何将“中央厨房”的成本优势转化为赢得消费者信任的优势。老乡鸡公开中央厨房溯源体系,消费者扫描菜品包装二维码可了解食材产地、采购时间、加工流程等详细信息;麦当劳公示冷链流程,确保食材新鲜度和安全性,赢得良好口碑。这些成功经验表明,在消费者注重食品安全和透明度的当下,主动公开信息、接受监督已成为连锁餐饮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三)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展
面对预制菜行业乱象和消费者诉求,政策与市场正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2024年以来,江西、湖南等地率先试点“预制菜明示制度”,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单上清晰标注“预制菜”字样,并说明加工方式,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市场监管总局也在加快制定《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未来有望要求餐厅按照“原料预处理、半成品、成品”三个等级进行标注。这将使消费者在点餐时清楚了解菜品加工深度,合理计算价格构成,避免消费纠纷。政策的逐步完善将为预制菜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持,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破局之路:消除对预制菜的敏感认知
这场预制菜风波为餐饮行业和预制菜产业变革提供了契机。要让预制菜赢得消费者信任,需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打破当前困境。
(一)企业:从回避标签到价值重塑
分级标注:企业可参考欧盟食品营养标签经验,进行精细化分级标注。不仅明确区分“现制菜”与“预制菜”,还将预制菜进一步细分为“中央厨房预处理”和“成品预制菜”。在价格设定上,依据加工深度匹配不同价格带。例如,中央厨房预处理菜品因保留部分现场烹饪环节和口感,定价可低于现制菜20%;成品预制菜因便捷性和标准化生产优势,定价可更低,便于消费者根据需求和预算做出选择。
场景细分:企业应根据不同餐饮场景规划菜品结构。高端餐饮保留核心现制菜品,如西贝的莜面现搓表演,展示文化和技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用餐体验的需求。简餐快餐领域明码标价推出预制菜,突出效率优势,吸引忙碌工作中追求便捷用餐的客群。如工作日午餐时段,为上班族提供预制菜套餐,10分钟内上菜,满足用餐需求。
体验升级:企业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放后厨直播,消费者通过手机、店内显示屏等实时观看菜品制作过程,消除对预制菜品质和安全的疑虑。此外,推出“预制菜制作体验课”,邀请消费者参与加工过程,了解制作工艺和食材来源,将加工流程转化为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二)监管:从模糊界定到明确规则
明确法律定义: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预制菜”在法律层面的定义,清晰界定“预加工”与“成品预制”的区分标准。例如,规定只有经过深度加工,具备完整烹饪流程,且食用时只需简单加热或无需额外加工的菜品,才可认定为成品预制菜;仅进行初步切配、腌制等简单处理的食材,不属于成品预制菜范畴。通过细化标准,避免商家利用政策漏洞误导消费者。
强制明示制度实施:将“预制菜标注”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制要求,使预制菜明示制度切实落地。对未在菜单或店内醒目位置标注预制菜的商家,视同虚假宣传进行严厉处罚,处以销售额5%-10%的罚款。同时建立消费者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监督,对举报属实者给予物质奖励,如消费代金券、礼品等,形成全民监督氛围,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建立黑白名单制度:监管部门建立预制菜企业“黑白名单”制度。对主动透明经营、严格按标准标注预制菜且产品质量可靠的品牌,列入“白名单”,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奖励;对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误导消费者或产品质量有严重问题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包括限制市场准入、加大监管频次、公开曝光等,净化预制菜市场环境。
(三)消费者:从抵触情绪到理性选择
主动询问加工方式:消费者点餐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询问服务员菜品加工方式,如“这道菜是现场制作还是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制菜?”“如果是预制菜,经过怎样的加工流程?”通过询问促使商家提升信息透明度,同时将消费体验和对预制菜标注的建议反馈给商家,推动商家改进服务。
理性看待预制菜性价比: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预制菜,认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价值。在工作餐、一人食等场景中,预制菜便捷性和性价比优势明显,可作为优先选择。如工作日中午,价格实惠、出餐迅速的预制菜套餐能节省时间。在宴请、家庭聚餐等注重用餐氛围和菜品品质的场景中,优先选择现制菜。通过场景化消费,使预制菜与现制菜互补发展。
参与标准制定:消费者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有权参与预制菜标准制定和完善。可通过12315平台、消费者协会等渠道,反馈对预制菜标注的需求和意见。如提出在菜单上标注是否为预制菜,以及主要原料、加工工艺、保质期等详细信息,推动监管部门完善预制菜相关规则,使市场更加规范、透明。
结语:预制菜争议,凸显餐饮行业的透明化变革
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风波,并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餐饮工业化”与“消费体验升级”两大趋势碰撞的体现。餐饮工业化以高效、标准的生产模式降低成本、促进扩张;消费体验升级反映消费者对品质、情感和知情权的追求。
当行业还在争论“是否为预制菜”时,消费者已用行动表明态度:他们并非抵制预制菜,而是渴望拥有明确的选择权。花现做的钱应体验到厨师现场烹饪的用心,选择预制菜的便捷则应享受相应价格优惠和清晰产品信息。消费者追求的是公平、透明的消费体验。
这场风波可能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那些忽视“透明”,企图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商业利益的企业,将在信任危机中被市场淘汰;而主动拥抱“标注文化”,与消费者坦诚相待的品牌,将开辟新的发展赛道,赢得市场认可。在信息传播迅速、消费者主权凸显的时代,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菜品美味,更在于“将真相呈现给消费者”的勇气和担当。只有让菜品制作过程和食材来源清晰可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让餐饮回归本质,为人们带来美味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