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获悉,饲料中抗生素滤渣的鉴别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所饲料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团队研究人员采用显微红外光谱法、实时荧光 PCR法、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等3种方法,对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的抗生素滤渣进行鉴别,将对保障饲料质量安全发挥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产量约占全球的25%。抗生素产量与对应滤渣产量的比例关系取均值后换算比为12.8,即生产1吨抗生素,会产生12.8吨抗生素滤渣。”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研究员索德城介绍,抗生素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滤渣属于工业三废,因其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被认为添加到饲料中具有促进动物生长作用。我国早在2002年就明确禁止各种抗生素滤渣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如违法使用,容易引起动物产生耐药性,因未做安全性试验,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极大可能对肉蛋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抗生素滤渣
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樊霞表示,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饲料质量检验检测团队一直重视饲料中风险物质的检验检测标准和方法建立,对饲料原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配合饲料及收集整理的各类抗生素滤渣,进行不同组合的添加与检测检验研究。具体讲,就是“显”和“微”两方面:“显”即显示,饲料生产中涉及原料、添加剂等多个门类,包含各种加工工艺,鉴别出每吨饲料中的微量添加,核心是需要显示出抗生素滤渣区别于其他物质的不同;“微”就是微小,抗生素滤渣的形态、成分千差万别,与饲料中的其他物质进行区分容易混淆,在微小中进行科学甄别,是衡量检验检测机构水平和能力的“天平”。
“我们先后20余年承担国家饲料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风险预警工作任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基础。目前,在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和其他相关科研单位及其生产企业的基础上,已研发3种方法用于饲料中抗生素滤渣的鉴别,并获得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立项。”樊霞说。
研究人员进行检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增玲介绍,显微红外光谱法是将样品进行预先制备和压片后,对抗生素滤渣的显微红外图像进行重构,每个样品可获得光谱信息达到2.5万条以上,从中选取代表性光谱后,构建抗生素滤渣的参比光谱集及确定鉴别阈值。研究表明,安普霉素滤渣和土霉素滤渣的光谱较为相似;阿维菌素、大观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硫酸粘菌素、泰乐菌素、泰万菌素、新霉素和青霉素滤渣的光谱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部分样品间差异尤为显著。
中国农科院畜产品质量安全团队研究员陈爱亮介绍,实时荧光 PCR 方法可用于青霉素滤渣、土霉素菌渣、新霉素滤渣、阿维菌素滤渣的鉴别检测。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酶促反应和中间产物的生成。这些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会残留在抗生素滤渣中,且往往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助理研究员冯玉超说,通过选择性提取技术,可以将特定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从复杂的抗生素滤渣中分离出来,然后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采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质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构建模式识别模型。以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相关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为目标化合物,在抗生素滤渣中开展靶向筛选标志物,通过评价标志物特异性、稳定性和含量水平,找出特征标记物。利用质谱识别模型和特征标记物用于鉴别饲料中抗生素滤渣。
全国饲料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方面表示,标委会支持饲料中抗生素滤渣鉴别技术研发,鼓励研发保障饲料质量安全的各项检测检验方法。上述鉴别方法的建立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技术空白。目前,已启动农业行业标准终审程序,待征求意见等工作完成后,会尽快向社会发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