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急剧反转:从“一蛋难求”到“堆积成山”的七日态势
(一)价格大幅波动:数据表征下的极端分化
在蛋鸡养殖行业于7月28日因湖北鸡蛋价格涨至168元/箱(45斤)而沉浸于乐观预期时,未料短短一周后,即8月6日,价格骤降至137元/箱,跌幅达18.4%。这一数据变化,深刻反映出养殖户从充满希望到极度失落的巨大心理落差。与此同时,东北黑山的鸡蛋价格亦从一周前散蛋3.1元/斤开始下滑,部分地区散户出货价甚至跌破3元/斤。
价格的急剧下跌,直接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此前市场处于“一蛋难求”的卖方市场,蛋商积极寻蛋抢购;而当下却迅速转变为鸡蛋“堆积成山”的买方市场。冷库蛋集中抛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致使流通环节库存暴增40%,大量鸡蛋积压于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迅速形成。
更为复杂的是,市场呈现出一种分化式行情。湖北晨科、湖南三尖等行业龙头企业,本应在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却面临日均缺蛋20%的困境。这些企业急需货源补充,湖南三尖甚至计划前往浠水考察寻求合作。然而,市场持续大幅报跌的信息,使下游客户纷纷改变采购计划,选择停单观望。一边是大企业求蛋若渴,一边是散户急于抛售鸡蛋,市场秩序陷入混乱,价格暴跌使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均陷入迷茫与困境。
二、基本面是否“崩塌”?三大供需数据深度剖析
(一)存栏处于高位:产能过剩的潜在威胁
7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12.92亿只,同比增长7.04%,创下历史新高,产能过剩的压力笼罩整个行业。存栏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3-5月补栏的9亿只青年鸡在8月集中开产。这些新产蛋鸡的大量涌入,使得市场上鸡蛋日均新增产量达500吨,进一步加剧了供过于求的状况。
同时,老鸡淘汰遇阻也是存栏量高企的重要因素。尽管黄冈等地自3月至今已淘汰1122万只老鸡,同比增长15%,但养殖利润转正使情况更为复杂。当前单只蛋鸡盈利达2.89元,导致500日龄以上老鸡的延养比例高达30%。养殖户因有利可图,纷纷选择延长老鸡养殖时间,这不仅放缓了老鸡淘汰速度,还使产蛋高峰期延长15天。原本应退出市场的老鸡继续产蛋,与新产蛋鸡共同作用,使市场鸡蛋供应量持续增加,价格承受巨大下行压力。
(二)冷库蛋“堰塞湖”集中释放
冷库蛋库存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鸡蛋市场的潜在风险点,而在2025年,这一风险似乎集中爆发。2024年同期冷库蛋库存为120万吨,到2025年,该数据猛增至180万吨,库存大幅增加。进入7月下旬,高温天气成为导火索,引发冷库蛋“甩货潮”。在华北、华东地区,冷库蛋出货量周增65%,大量低价冷库蛋涌入市场。这些冷库蛋成交价较鲜蛋低10%-15%,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对鲜蛋销售造成严重冲击。
除库存数量和出货量问题外,冷库蛋的质量争议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情绪。部分低价冷库蛋被曝“哈夫单位”低于60,表明鸡蛋新鲜度和品质严重下降。食品厂拒收此类鸡蛋,导致流通商手中的冷库蛋难以销售,只能加速抛盘。由此形成“价格下跌-质量质疑-抛售加剧”的恶性循环,使鸡蛋市场陷入更为混乱的局面,价格在这一循环中持续下跌。
(三)消费旺季“失速”:需求端的三重制约按照行业惯例,8月通常是鸡蛋市场的传统旺季,中秋备货热潮会带动鸡蛋需求大幅增长。然而今年情况特殊,需求端受到三重制约,导致旺季需求未达预期。
从传统旺季表现来看,8月作为中秋备货期,餐饮渠道需求同比下降8%。家庭采购也因高温天气而延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超鸡蛋销量周降12%。消费者在高温环境下,对鸡蛋购买欲望降低,更倾向于选择清凉解暑食品,这对鸡蛋消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替代品分流也是需求端面临的一大挑战。猪肉价格降至15元/斤,价格亲民,吸引众多消费者。鸭蛋、鹌鹑蛋等蛋类替代品,因其性价比优势,分流了20%的蛋白消费需求。在众多替代品竞争下,鸡蛋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需求增长动力不足。
三、期货与现货的复杂关系:谁在影响市场预期?
(一)基差异常揭示资金博弈迹象
在此次鸡蛋价格暴跌过程中,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复杂关联愈发明显,其中基差异动成为揭示资金博弈的关键线索。8月6日,鸡蛋期货主力合约JD2509报3360元/吨,而湖北现货价对应3288元/吨,基差达到-72元,远超正常区间(正常区间为-20~+30元)。如此显著的基差,反映出市场的异常波动,暗示现货价格可能受到刻意打压,以配合期货空头操作。
从持仓量变化来看,7月28日至8月6日,期货持仓量从58万手激增至72万手,增长幅度显著。背后原因是河北、北京部分贸易商利用市场机制漏洞,采用“卖出现货打压报价+期货空单获利”的套利模式。他们通过大量抛售现货,制造市场恐慌,压低现货价格,同时在期货市场持有大量空单。当现货价格下跌时,期货空单实现盈利。据估算,通过这种操作,这些贸易商单周获利超3000万元。这种行为扰乱市场正常秩序,众多养殖户和中小蛋商利益受损,成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
(二)中小蛋商的群体行为与信息局限
除期货市场资金博弈外,中小蛋商在此次价格暴跌中表现出的“羊群效应”和信息茧房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混乱。当前,区域报价多依赖少数贸易商,以湖北某市场为例,3家小蛋商掌握了70%的报价话语权。这些小蛋商一旦形成“看跌共识”,相关信息便会通过行业群等渠道迅速扩散至整个市场。片面信息传播导致全国50%的销区客户受误导而暂停拿货,市场需求瞬间被抑制,价格进一步下跌。
大企业在此情况下也较为被动。湖南三尖计划赴浠水采购500吨鸡蛋,旨在满足自身生产需求,同时为市场注入活力。然而,当地报价日跌5元的消息使下游客户纷纷取消订单,最终取消比例达30%。在此压力下,湖南三尖不得不转为“以销定采”的保守策略,减少采购量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这表明中小蛋商的不理性行为和片面信息传播,不仅影响自身利益,还严重冲击整个产业链稳定,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四、行业反思:谁应为“断崖式下跌”承担责任?
(一)市场机制的“失效”与调整需求
在此次鸡蛋价格暴跌事件中,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突出,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调整需求迫切。
农业农村部早在6月便发布预警,明确指出蛋鸡存栏量严重过剩,这一预警为行业各方敲响警钟,提示需警惕即将来临的市场危机。但深入考察地方层面落实情况,发现问题丛生。河南、山东等主产区虽出台淘汰补贴政策,旨在引导养殖户淘汰多余产能,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但政策落实缓慢。相关补贴发放延迟近两个月,致使养殖户错过最佳去产能时机。原本可通过及时淘汰老鸡、控制存栏量稳定市场价格,却因政策落实滞后,养殖户只能维持高存栏量,导致市场鸡蛋供应量持续增加,价格进一步下跌。
除产能调控滞后外,信息透明度不足也是市场机制“失效”的重要表现。目前,市场缺乏每日存栏、淘鸡、冷库蛋数据的权威发布平台,行业信息传播主要依赖碎片化报价。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既不准确,又易引发市场恐慌。以近期鸡蛋价格暴跌为例,不实报价信息在市场迅速传播,使养殖户和蛋商对市场前景过度悲观。他们纷纷急于抛售鸡蛋,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据统计,价格暴跌一周内,因信息误导引发的恐慌性抛售使市场鸡蛋供应量瞬间增加30%,价格受到更大冲击。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状况,使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价格信号扭曲,市场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二)产业链各环节的生存状况
鸡蛋价格暴跌对产业链各环节产生深远影响,各环节生存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对于养殖户,尤其是中小散户,当前市场形势严峻。统计显示,中小散户每只蛋鸡日均亏损达1.2元,许多养殖户面临经营困境。在此亏损压力下,15%的养殖户计划9月提前淘汰500日龄以下蛋鸡。短期内,这可减少鸡蛋供应量,缓解市场压力,但从长远看,可能引发2026年春季供应断层。一旦市场鸡蛋供应短缺,价格必然大幅上涨,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大波动和不确定性。
加工企业在价格暴跌中,虽面临市场波动风险,但也迎来机遇。蛋糕厂、卤制品企业等加工企业趁机加大鸡蛋采购量,8月采购量相比上月增长25%。它们通过建立库存应对未来可能的价格上涨。然而,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这些加工企业纷纷要求采用“3天定价制”,即每3天根据市场价格重新确定采购价格。这种定价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加工企业利益,但给上游养殖户和蛋商带来更大压力,增加市场不稳定因素。
期货投资者在此次风波中受到监管层关注。随着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管层迅速启动异常交易排查工作。7家机构因涉嫌“利用现货报价操纵期货市场”被约谈。这表明监管层对市场操纵行为的坚决态度。随着监管力度加强,短期投机资金可能撤离鸡蛋期货市场。这对期货市场稳定或许是积极信号,但也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价格波动加剧。对于依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如何在监管环境下合理规避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后市展望:震荡筑底阶段,三大信号值得关注
(一)短期:8月中旬或现“技术性反弹”
经历近期鸡蛋价格大幅下跌后,市场处于关键转折点,短期内有望出现“技术性反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从淘鸡加速角度看,当前蛋鸡养殖利润急剧收缩成为推动老鸡淘汰的重要动力。当单只蛋鸡亏损超过1.5元时,养殖户经营压力将达到极限。在此情况下,为减少损失,养殖户将集中淘汰450日龄以下蛋鸡。预计从8月15日起,随着这部分蛋鸡大量淘汰,市场日产蛋量将下降5%左右。这将有效缓解市场鸡蛋供过于求局面,为价格反弹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日产蛋量减少,市场鸡蛋供应量趋于合理,价格将随之回升。
期货基差修复也是影响短期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当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基差偏离合理区间时,市场会自动调整,促使两者回归合理水平。当前市场中,当基差修复至+10元以内时,期现套利空间逐渐消失。此时,市场将重新由供需关系主导。随着期现套利行为减少,市场稳定性增强,价格将更真实反映市场供需状况。这将为鸡蛋价格反弹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价格逐步回升。
(二)中长期:产能出清不可避免
从长期视角看,鸡蛋市场产能出清已成为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存栏量峰值已现和行业整合加速两个方面。
存栏量峰值已现是产能出清的重要信号。7月的12.92亿只存栏量极有可能是2025年最高值。随着时间推移,9月之后老鸡淘汰速度将加快。由于老鸡淘汰量增加,市场存栏量将以每月1%-1.5%的速度下降。这种存栏量持续下降将使市场鸡蛋供应量逐渐减少,供需关系得到改善,为鸡蛋价格稳定和回升奠定基础。
行业整合加速也是产能出清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年出栏50万只以下散户面临巨大经营压力,亏损面高达80%。预计四季度,将有10%的散户因无法承受亏损而退出市场。随着这些散户退出,市场规模化率将提升至75%。规模化养殖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能更好应对市场波动。其市场份额增加将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抗风险能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结语:价格波动是市场的“晴雨表”
此次鸡蛋价格暴跌,无疑是市场供需失衡的集中体现,如同“晴雨表”,精准反映出鸡蛋市场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小散户报价主导+期货资金博弈”的市场模式具有两面性,在为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埋下不稳定隐患。在这种模式下,价格大幅波动成为常态,从业者面临巨大风险。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从业者需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构建完善的“现货库存+期货套保+市场舆情”三维风控体系。在现货库存管理方面,应依据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库存水平,避免因库存积压或不足造成损失。期货套保可帮助从业者锁定价格风险,通过在期货市场反向操作,降低价格波动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舆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以便做出更准确决策。
从政策层面看,加快推进存栏数据实时监测与产能预警机制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实现存栏数据实时更新,从业者和监管部门才能及时了解市场真实情况,提前做出产能调整决策。通过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当市场出现产能过剩或不足迹象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引导从业者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市场过度波动。
毕竟,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是“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让从业者和消费者在价格起伏中承受巨大压力;而应是“稳定器”,为各方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菜篮子”价格回归理性轨道,实现鸡蛋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数据支持:中国畜牧业协会、隆众资讯、文华财经)
免责声明:
- 1、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兽医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